今年起,浙江将全面推行义务教育中小学“阳光招生”。浙江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浙江公办中小学择校率坚决要降到5%以下,多余学额通过摇号确定招生名单;录取学生信息要在网上公布。同时重拳治理择校乱收费,坚决落实公办中小学择校与收费完全脱钩的规定,“这意味着择校费今后将在浙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中国青年报2月8日)。
应该说,浙江降低择校率的做法,是比较靠谱的。因为既然无法杜绝择校,就不如承认择校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浙江的基本做法是“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然而这一做法,却遭到浙江本地家长和网友的质疑。具体包括:择校率下降固然好,但只要校际差异存在,就可能有其他形式的择校,比如购买学区房,这给家庭带来的压力更大;摇号能真正做到透明吗?公布学生的信息,会不会带来信息安全问题?
对于家长和网友的质疑,需要理性看待。笔者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是长期性的任务,政府部门只有努力增大教育投入、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差异,才能铲除“择校热”存在的基础。
家长担心信息公开会带来安全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不公开信息,又怎样让社会监督呢?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政府、学校和家长的协商机制。从浙江的做法看,目前缺少这一过程。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和规范择校,在治理择校热中缺一不可,如果不推进均衡,缩小差异,规范择校就没有基础。如果纵容“权力择校”、“金钱择校”乱象,则败坏教育风气、增加学生负担,且保护择校利益链。在家长、社会公众参与的教育决策中,如果能明确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责任,确定义务教育均衡的任务和时间节点,让各学校的办学质量差距明显缩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用家长信任的方式,实施小比例的择校,这就将缓解择校热,将择校纳入理性轨道。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