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坎特伯雷举行的2012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国选手获得全球16金中的10金,来自湖北的10位选手获得了3金3银4铜。对此,英国媒体发文感叹:中国人在奥数上有天赋。“中国孩子做题数一数二,但在团队和礼仪方面和国外参赛队还有差距。”郭红兵说,在公共场合吃饭时,中国孩子表现得比较活跃,总是很热闹地讨论,有时需要“招呼”几次才能安静下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小选手安静就餐,生怕打扰到别人。(2月14日《武汉晚报》)
无独有偶,2010年12月20日的《人民日报》曾报道:首次参加PISA的上海15岁在校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全部三项评价中,均排首位。这一结果立即引起国内外教育界及媒体的广泛关注。欧美多家媒体惊呼“意外”,并追踪分析上海及亚洲教育的成功经验。而在国内,却引来诸多争议。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PISA注重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反映的仍旧是知识教育的结果,而这恰是中国学生的强项。这一成绩,不应遮蔽我们在个性培育、人格教育、创造力教育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的事实。
多年来,中国孩子在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披金挂银,屡创佳绩,令国外媒体惊呼:中国人在奥数上有天赋。然而在国内,媒体对此却并不热心,甚至可以说是过于冷淡,究其原因是:三十年来的经验告诉人们,中国学生在国际奥赛上披金挂银早已不是新闻了。因为中国学生素来是以勤奋好学著称的,考一个世界第一,就像中国乒乓球队拿世界冠军一样,完全是意料中的事,所以激不起人们兴趣了。
当然,更深层的原因还是新闻中的另一方面信息发人深省:在中外学生互换礼物时,外国小朋友送上了精心准备的水杯、笔,中国孩子没有准备,只好回赠人民币。这多少已让在“礼仪之邦”长大的国人尴尬了,而孩子们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习惯和团队合作上的巨大反差更是令人国人汗颜、忧虑。有人说:“智育不好出次品,身体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行为习惯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而团队合作精神不佳,更将成为这些孩子今后人生征途中的一大短板。
长期以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观念在国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学校和老师往往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为了提高升学率,往往只注重知识,而对其它能力、行为习惯、合作精神的培养却大大忽视了。这也许就是中国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中常常披金戴银,但在诺贝尔领奖台上却难见中国人身影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孩子赢在起点却输在终点上——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深反思。
[稿源:红网]
[作者:刘雪婷]
[编辑:王俞]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