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沪试点中华经典诵读:我们怎样上“国学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2日 08:41   解放网-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彭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长宁区开元学校四年级“国学课”上,学生们大声诵读《论语》的“学而篇”。“老师,子是什么意思”,“孔子是位怎样的人”……课堂上,随着反复诵读,学生们不断有问题提出。

  记者昨天获悉:从本学期起,长宁区在12所中小学、幼儿园试点“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每周开设一节“国学课”,并有专门教材。如试点成功,今后有望在全区推广。《三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走进上海中小学,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今天我们怎样上“国学课”?

  哪些经典适合阅读

  国学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文明发展沉淀,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有人提出:对中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哪些经典适合阅读呢?

  开元学校校长余永范说,国学教材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选择。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阅读能力有限,可选择启蒙类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等。而《论语》、《孟子》蕴涵了丰富的人生智慧与哲理,从认知角度看,现代语文中的许多典故、格言等均出自于此,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和预初年级学生。《大学》、《中庸》等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处于成长发育、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初中高年级学生而言,更有借鉴作用。

  糟粕应否“一删了之”

  对于国学进课堂,社会一直存在争议。国学延续至今,留下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但随着社会发展,有的成为糟粕,有的观点过时。对于这些内容,是否该“一删了之”?

  开元学校语文教师周毅举例,《弟子规》一些内容的劝学思路是“学而优则仕”,不符合现代人才观。《三字经》中“过犹待,百步余”,说的是“长辈走到百步以外后,自己才能离开”,这是古代的规矩,现代生活中用不到了。对于这些内容,学校选编教材时都将其删除。

  华东师大教育管理学院原副院长郭景扬教授说,对于国学中的糟粕和过时论点,其实不必“一删了之”,甚至全章删减,“担心孩子接触糟粕,就给他们营造‘纯净水’环境,其实没有必要。”专家认为,传统启蒙读物不能僵化灌输给孩子,只要引导得好,就不会走“偏”。一些地方将《三字经》中与“孟母三迁”、“悬梁刺股”有关的内容全部删去,有些“矫枉过正”。“过时的东西包含了对那段历史和社会的认识,虽然与孩子生活的时代相去甚远,但应该让他们正确认识和了解,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会慢慢理解。”

  上国学课时,开元学校教师增添了一些教材之外的内容,如“精彩导读”、“文里文外”等,拓展了一些历史人物在时代背景下的成长故事,方便学生理解。作为第一本国学地方教材,北京市教育部门推出《〈弟子规〉新解》,渗入了现代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如《亲有疾药先尝》一节中,教材还教学生跳出原文去理解,由此引出成长账单、感恩父母情等话题。这也是现代国学课的一种手段。

  “会不会把孩子读呆”

  不少家长说,现在一些学校让少儿读经,经常是一群孩子摇头晃脑,来回诵读不知多少遍。他们担心,这样“会不会把孩子读呆掉”?

  余永范认为,读经只是一种学习的载体,最终目的是引导孩子如何为人处世,让文化经典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家住长宁区的肖日文说,以前女儿总认为父母为她整理房间,做任何事都是应该的,直到有一天,她开始自己叠被子、打扫房间,孩子说“看了《三字经》,子路翻山路为父母挑粮,我也可以做些家务帮你们搭把手”,让他们诧异又感动,“经典读物一般形式整齐,隔句押韵,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有所感悟”。

  郭景扬说,国学文化除了一些道德礼仪精神外,还包含一些辩证思维内容,如《易经》中的辩证法,《道德经》中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等。所以,学国学,除了传承文化,还要借鉴其中的思想含量,培养孩子的辩证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有机融合。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中小学 国学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