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好 长得高 跑得少--代表委员“把脉”青少年体质问题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呼吁,目前青少年体质下滑已非个别情况,必须尽快扭转青少年健康滑坡、体质下降的状况。
好日子为啥养出弱孩子?
“现在的孩子个子比以前高了,但有的跑不到20分钟就气喘吁吁。”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辉说,生活越来越好,但孩子体质却呈现下降趋势,在一些中小学校园,不时可见“胖墩儿”“豆芽菜”等不健康体型。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19至22岁年龄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7至22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3%、5.64%、7.83%、3.78%。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4.81%、9.92%、10.79%、8.03%;
——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7至12岁小学生为40.89%,13至15岁初中生为67.33%,16至18岁高中生为79.20%,19至22岁大学生为84.72%。
令全国人大代表、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教师吕新萍印象深刻的是,有次过完元宵节,班里有9个孩子没来上课。“一问,全病了,孩子平常学习负担重,根本没时间锻炼,所以体质很差,稍微没注意,就感冒啊发烧啊。”吕新萍代表说,“俯卧撑、仰卧起坐这样的运动,一些孩子几个都做不了,还不如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调研中发现,全国仅有42.7%的小学生和25%的初中生每周上三节体育课,73.5%的高中生每周上两节体育课。体育师资力量严重短缺和中小学体育场地不足也是很关键的问题。往往是十几个老师教几千个学生,老师们压力也很大。
郗杰英委员说,在历次中外青少年联谊中,我国青少年的体能都处于劣势。
青少年身体素质差谁之过?
参加两会的多位代表委员呼吁,青少年体质下降是表面现象,找到背后“症结”,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症结一:青少年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安排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
吕新萍代表说:“目前,有些地方、学校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挺重。”说起学生负担,这位温文尔雅的女教师言语中满是心疼:“我曾经在我的班里做过调查,大部分孩子每天写作业要写到晚上十点,写得慢的更要熬到十一点、十二点。一天下来,孩子们最大的感受就是‘累’。”
症结二:青少年运动氛围缺失,学生普遍缺乏强身健体意识。
“以前中学生的玩主要以‘动’为主,比如打篮球、踢足球、滑冰等,都有益于身体健康。但现在的中学生,玩大多以“静”为主,上网聊天、玩游戏、听音乐和看电视,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对身体极为不利。”全国人大代表、杭州高级中学校长缪水娟说。
症结三:在升学率“硬性”考核面前,中小学体育课经常“让路”。
很多代表委员表示,每当快考试的时候,体育课就被挤占了,这是多数学生都遇到过的情况。
有关部门对15个省区市120个县市区进行的调研显示,缺乏体育运动成为中小学普遍问题。其中,小学四年级体育课开课不足率达56.5%,初中二年级体育课开课不足率达76%。31.6%的小学四年级和83.5%的初中二年级,学校基本不组织课外体育活动。
症结四:安全问题是学校开展体育运动“慎之又慎”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政府教育顾问张放平表示,出于安全考虑,“有的学校有体育馆,但仅对运动队训练开放,其他学生几乎无缘进去活动。”他说,由于学生身体协调性、体育技能下降,许多老师在教课时难度会降低,“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
如何还孩子健康体魄?
徐辉委员呼吁,要尽快改变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扭转青少年健康滑坡、体质下降的局面,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缪水娟代表还建议,要针对经济不发达及偏远地区的学校和城市打工子弟学校的体育教师开展相应的培训,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相对稳定的体育师资队伍。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赛艇队教练曹棉英表示,关键要对各地落实“学校应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进行督导、确保落实,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形成人人参与体育运动、享受体育乐趣的体育教育。
“青少年体质下降国家并非不重视,学校并非不作为,家长并非不关心,主要还是应试观念在社会上根深蒂固。”吕新萍代表表示,不解决应试教育的体制性问题,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恐怕成为空谈。(参与采写记者:璩静、余晓洁、华晔迪、张遥、胡浩、陈菲)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