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中生专业领域开课题 中学“大学化”引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3日 10:13   解放日报

  徐瑞哲

  众所周知,中学与大学之间有一座分水岭,那就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分。之所以这样划分,自有其教育规律可循。

  然而,现今中学出现了一种“大学化”的苗头。有的大牌高中最近在创新班、实验班基础上又开出“工程班”,请大学老师来校为“小小工程师”授课。同时,一批名高中赶在6月中考(微博)之前大张旗鼓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比例升至计划招生数一半左右,且采用“笔试+面试”的测试方法,与名大学在高考(微博)前的选苗拔尖之举何其相似。

  当高考不再是上大学的唯一通路,大学以其自主招生模式影响着中学教育,成为另一根新的 “指挥棒”。这根棒子本是希望引导中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出于一种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文化和办学意识,高中也开始像全面适应高考那样,全面适应大学自主招生,过早地以 “类大学”方式从初三选拔学生,并在三年内教出能讨大学招生人员喜欢的学生。

  高一、高二就按文理分班,本就引发不小争议,而今在文、理之外还有分出“工科”的。据报道,工程班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办学,为每名学生配备笔记本电脑,在专门领域开展课题探究,侧重于工程、通讯、传媒、能源、环境等5个专门方向。这不禁令人疑惑:今后会不会还有高中医科、商科?如果这些大学“预科生”升入本科,他们是重新接受大学的通识教育,还是干脆按照细分专业在相应院系的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了?

  在大学大搞通识教育的同时,高中生却可能因为这样的分类教育变得“该通的不通”。在中学阶段,学习的主要目标还是打基础,平衡拥有各门科目最基本的学业能力。这种要求,与对大学生的要求显然不同,并不强求学生具备专业研究能力或课外扩展能力。然而,在高中名校中,一个不偏科、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若不参加一个什么特殊的班,似乎就不算个尖子生。比如“创新班”瞄准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实验班”冲着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而去,班上每个学生似乎都“术业有专攻”,却未必文理兼备。

  高中按照专业化思路培养出的“专才”,凭借种种奖项、发明甚至专利,在考大学时容易获得“加分”,拿到大学优惠录取政策,至少在大学自主招生中与专业对口的面试教授有“共同语言”。因此,高中当然希望在初中就自主招到这样的“潜质人才”,于是它们以大学的选才标准去考量初中生,最好学生初中时就在文、理、工某方面具有特殊才能。

  这样的招生和育人导向,可能造成高中功能的大学化,初中功能的高中化。它不利于中学生处理好各学科关系,不利于中学生保持知识结构上的“营养均衡”,也不利于中学阶段养成一些通用型、普适性的学科能力。从中学到大学,有点像地基未牢就急于加盖上层建筑。

  假使初中学校也按照高中、大学的自主招生逻辑去挑选小学生,是不是“小升初”也会变得越来越大学化呢?那么学生在哪个学段才能安心于踏踏实实学好“语数外”等基础课呢?这种招生和培养的专门化倾向,若一再前移,结果或许就是:小学生越来越像初中生,小学教育任务提前在幼儿园完成,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们就上起了小学生才上的课。其实,这样的“影子”已在学生身上有所显现,值得教育工作者近忧远虑。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高中 大学化 基础教育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