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纵向时间轴来看,人才成长需要经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和社会教育等过程。每一阶段都必须有机衔接,高中与大学尤其如此。从横向内容轴来看,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培养内容、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高中尤其要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基,大学也应该按照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规律来着力培养。
因此,高中与大学应该构建一个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机体系。这个体系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个是选拔问题,目前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对系统的良好运行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从现状来看,存在着效率低与加重学生负担的问题。全国每年以自主招生形式录取的考生大约1.5万人左右,其中1万学生可以不需要优惠也同样可以进入相应高校,也就是说,真正通过政策优惠而录入高校的考生为5千人左右,而全国报名考生大约1000万,比例仅为0.05%,99.9%以上的考生与自主招生没有直接关系,自主招生正演变成少数人的博弈。也说明高校并没有将素质高、特长突出、实践能力强、有创新潜能的学生有效选拔出来,只能说是提前掐尖。另外重复考试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身心负担。
另一个是指导问题,我们认为,学生真正成长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主要靠大学的培养,中学主要是奠基作用。有调查表明,大一学生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弱、系统规划能力弱、批判性思维弱和责任意识低等问题,基本素质的培养再要大学来承担就比较晚了。所以,对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哪些素质、能力需要或可能在高中阶段进行,大学需要与高中密切合作。近几年,大学到中学主要是掐尖,进行实质性指导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自主招生采取“一考 + 面试”办法。 “一考”指只进行一次考试,要么依据高考(微博)、要么依据自主招生考试。面试是必须的,充分的面试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
第二,订单培养,课程下移。处在人才培养高位的高校就有必要加强对中学的指导和引领。高校的指导,关键还是课程的指导,因为课程是能力素质形成的主要载体,高校完全可以将一些大学基础性的课程下移,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提前学习,大学承认学分。甚至高中与高校可以打通培养方式,实行订单式培养。高中老师与高校老师联合开课、授课,共同培养学生。
第三,增加中学办学自主权,加快基础教育体制改革。我们认为,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中学同样需要搭建多元的课程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这需要增加中学办学自主权,加快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尽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