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国际课程热:国际班不是留学预科班

2012年11月01日07:57  东方网-文汇报    

  东方网11月1日消息:面对高中引入“国际课程”热,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在昨天举行的第七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上明确表示,公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开设的“国际课程班”,不应成为留学[微博]国外的“预科班”、国外大学的“招生办”、留学中介的“广告牌”和教育产业化的“新渠道”。

  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但教育国际化,绝非留学预科化。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一部分高中顶着国际化的帽子,走了一条留学“预科班”的道路。这些学校办的国际课程班,全盘采用国外高中的课程,比如以应对国外“高考[微博]”而出现的课程,包括美国的AP课程、IB课程,加拿大的BC课程,澳大利亚西澳课程和英国A-Level课程等。学生毕业后只能赶“洋高考”,出国留学成为了他们唯一的选择。一些教育专家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利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更不是教育国际化应当提倡的做法。

  据上海师大一项调查,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全国各地引入的国际课程已达20多种,近300所学校正在实施“国际课程”。

  面对“国际课程”的大量引入,面对一些公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与国外一些教育机构合作开办“国际课程班”,尹后庆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重在对学生爱国精神、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国际素养的培养,还是要坚持基础为本,国际为用,真正理解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他强调,公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即使办“国际课程班”,也不能“单打一”,仅仅成为留学国外的“预科班”、国外大学的“招生办”、留学中介的“广告牌”和教育产业化的“新渠道”。他认为,公办高中具有传承本国文化,为学生打好基础的重任,有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事实上,最近两年,一些公办高中逐渐认可这样的职责和使命。他们改变了以往“只为留学准备”的做法,开展与国外高中的合作,引入他们的教学模块,让高中阶段的所有学生可以选修这些国际合作课程,以期在公办高中里,就能拥有国际的视野。

  这样的做法得到了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上海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主任张民选教授的赞同。他表示,教育国际化最本质的东西,就是通向世界,培养通向世界的公民,要学习通用语言,了解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但首先要学好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他建议,引入国际课程要立足改革国内学校的课程,取长补短,中西融合,使本土课程提高质量、更有品位。

  对上海教育而言,引入国际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改革本地的高中阶段教育,整体提升上海高中的教育水平。

  昨天的论坛在上海市协和双语学校召开,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共同举办,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协办。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