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北京精神在孩子身上发扬光大

2012年11月02日16:15  新浪教育 微博   

  从本学年开始,北京市所有中小学都将开设《北京精神》地方课程,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都将在课堂上掌握北京精神的精髓和内涵。9月18日下午,记者走进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感受《北京精神》地方课程为学校德育带来的新变化。

  课堂:从身边学“包容”

  记者参加了白家庄小学科技园校区五(3)班举行一场以“北京精神”为主题的班会,小学生们当老师自讲自学,上了一堂“包容”课。

  “‘包容’课从身边讲起,请观看我们的PPT——《舌尖上的望京》。”美食小组的学生王锦然话音刚落,大屏幕上就出现一张张诱人的美食图片。

  北京的艾窝窝、四川的鱼香肉丝、韩国的石锅拌饭、意大利的肉酱面……孩子们看得入神,班主任杨彤立刻启发:“在我们生活的望京地区,不仅有北京的餐饮,还融合着这么多外地和外国的餐饮,这难道不是一种饮食文化的包容吗?”

  “对!”“真是!”学生们纷纷回答。

  “全班28名学生,分成建筑组、美食组和节日组,每组学生要根据主题去寻找身边有关‘包容’的内容。”杨彤老师介绍,“比如,建筑组的学生需要找出北京现存的中式建筑和西式建筑,而节日组的学生则要通过望京“邻居节”了解不同的民族,进而理解‘包容’的含义。”

  节日组的学生为上好“包容”课,特意对社区进行走访,他们发现一位来自外地的阿姨因为忙于卖菜,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宝宝,就在班会上给同学们讲了这个故事。听后,同学们沉默了。学生张宝天站起来说:“我以后再也不会看不起外地人了,他们为我们这个城市作出了贡献呢!”他的话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赞同。

  课时:不加课时不考试

  在充分用好现有的《我爱北京》《志愿服务精神》等地方课程教材的同时,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科院开发编写了中小学《北京精神》教材。

  白家庄小学校长祖雪媛介绍,学校在四到六年级开设了《北京精神》地方课程,三册教材分别用8课时讲完。

  “虽然是一门必修课,但并不额外增加课时,学校老师将利用班会、品德与社会、思想与品德、思想与政治、综合实践课等课时为学生讲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蒋雨晨老师介绍,白家庄小学本部就是将《北京精神》地方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相结合。

  此外,这门必修课也不是考试课程,不会发卷考试,而是通过学生实践,践行北京精神来考核。

  六年级的学生王梦琦十分喜欢《北京精神》这门课程,在上课之前,她还要上网去搜集各种与北京精神相关的故事、案例,“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对北京精神的理解更深刻了。”王梦琦说。课后,王梦琦还与父母分享课上所学的知识,“我也给爸妈当老师,传播北京精神。”

  探索:尊重教育新形式

  “自从开设了《北京精神》地方课程,学校又找到了新的德育突破口。”祖雪媛说。

  白家庄小学创造性地提出“尊重从一张笑脸开始”的理念。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让学生用几个字或一句话来讲述自己的真实故事,讲述自己从微笑中获得的幸福,从尊重他人中获得的快乐,让正确的快乐观、幸福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从“一张灿烂的笑脸”到“一句亲切的问候”,学生和老师在温馨快乐的气氛中开始一天的学习;用“一声诚恳的道歉”化解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工作和学习中的矛盾;用“一声真心的致谢”表达对老师、同学给予的帮助和赞扬的感恩之情。

  白家庄小学的孩子们将每一件细小的事件都准确地记录下来,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我得到我快乐”到“我给予我快乐”“我尊重他人我快乐”,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快乐的真正源泉——乐观与豁达、给予和奉献、真诚与感恩,感受到尊重的真正内涵——重视与敬重、懂得与理解、包容与赏识。

  为了实现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想,白家庄小学在旧楼改建时创造性地结合《品味文化》的校本课程,设立了京味文化楼,体现“扬中华异彩,传古韵精神”的理念。走进京味文化楼,古色古香的朱漆大门、绿色琉璃瓦、金色门环,以及京剧脸谱等物品,仿佛走进了一座老北京博物馆,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深刻地感受到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将北京精神的学习融入中小学德育工作中,不仅有利于中小学生培养城市归属感,同时还能有效地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祖雪媛表示,学校还在积极探索新的形式,让尊重教育能在《北京精神》这门课程里发扬光大。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