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获聘国外大学终身教授引热议

2012年11月13日10:19  解放日报    

  昨天,本报报道了中国福利会宋庆龄学校的“海归”博士丁莉萍老师改革数学课让孩子着迷,并最终获聘国外大学终身教授的新闻,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丁老师的改革,经历了学生成绩先滑坡后提高、家长[微博]从反对到支持的波折,在校长力挺下才得以推进。对这样的课堂改革,其他学校校长、家长是否支持和认可?

  家长:保持“中上游”是底线

  “老师应该是一名烹饪高手。如果每天照本宣科、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不会留下深刻印象,也不会由衷喜爱这门学科。老师的教学如果能时常变化,这样调制出来的‘口味’,我们才会喜爱。”

  毕业于位育中学的叶雪枫说,像丁莉萍这样的老师,懂得让孩子如何玩、如何学,埋下兴趣的种子,升学后即使知识越学越难,学生也不会感到无助和厌烦。她回忆说,自己的初中语文老师,教课文用情境式教法,请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会当时时代背景下主人公的心境。“这样的互动很有趣,虽然挤占了一些讲述知识点的时间,但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

  不过,多数家长却对丁老师式的教改“难放心”。家住杨浦区的家长任女士认为,丁老师的教育改革,是理想中的教育模式。孩子既能学得开心,也能考得好,当然皆大欢喜。但当前的环境下,多数孩子最终还是要经受升学考试的检验。“减负增效,我们当然举双手欢迎,但底线是孩子成绩不能落到中下游去,不能以牺牲孩子前途为代价。”

  校长:夹缝之中小步推进

  “我很佩服丁老师的改革勇气和宋庆龄学校校长的支持。但在普通的公办学校,课堂改革要推进,一定是渐进式的、要锦上添花的,不能急功近利。”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校长陈珏玉认为,孩子需求各异、个性特长不同,改革统一的应试化教学模式,以满足孩子的不同发展需要,十分必要。但是,从一期课改到二期课改,大批专家研究制订的教学内容和教法,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这相当于提供给学生的 “主食”。而一些减负增效的课堂和教学的改革举措,相当于锦上添花的“点心”。“当前评价体系不变、家长期望值不变,校长能够改革的空间和余地不大,只能小步探索、渐进式推行。”

  据悉,静教院附校小学一年级不上数学课、虹口四中心多学科协同教学等一批教改项目,无一不是基于现有教材、历经五到十年的探索不断推进才成功的教改案例。陈珏玉说:“教育的评价有其滞后性,很多教改见效很慢,校长不仅要顶得住压力,还要耐得住寂寞。”

  “宋庆龄学校一直有教育改革的传统和氛围。”校长封莉蓉透露,学校有不少外籍学生,孩子出路比较多元,升学压力相对小、改革空间更大。“但家长对教育过程更加重视。教学不是为了考试结果,而要着眼于人的发展。”

  专家:教师的观念要更新

  “题海战术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教学办法。对老师来说,这也是最容易操作的。但题海战术往往会对一些学生造成身心伤害。”复旦大学[微博]数学系教授袁小平说,一些老师甚至像训练“机器人”一样教孩子。如“听算”课,用磁带播放加减乘除题,让孩子通过反复收听提高心算能力。“我自己是教数学的,一分钟也就做两三道题目,但老师要求孩子做一百个,这些题目做得再快,能快得过计算器吗?有什么意义?”袁小平说,与这些“昏招”相比,丁莉萍老师很多教学方式更加立足于孩子的兴趣,适应他们的心智水平。

  “一位好教师,必须是思考者、实践者和反思者。”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提出,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型,老师要建立一种大课程观:要突破应试的课程框架,从学生长远的发展能力出发来调整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当然,丁老师这样的教改可能成功,也可能在一段时期内会失败。教师当然可以选择逃避、不去改革;但有担当的老师,则会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坚持育人的信念,直到全社会认可其改革的成效。”

  教育专家认为,如今教改的一道坎,就是教师自身素质的突破。教师教给学生知识,首先她自己必须喜欢这门学科,才能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好老师应该是‘翻译’高手,能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向学生展示这门学科最大的魅力和趣味。”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