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个性化教学改革在困境中艰难前行

2013年01月22日11:40  南方日报    
华阳小学提倡学生在老师组织引导下自主学习。王辉 摄 华阳小学提倡学生在老师组织引导下自主学习。王辉 摄
沙面小学实施小班教学,每班配两名包班老师。冯宙锋 摄 沙面小学实施小班教学,每班配两名包班老师。冯宙锋 摄
华美学校小学部外教授课,课堂气氛活跃。丁玎 阮伟侠 摄 华美学校小学部外教授课,课堂气氛活跃。丁玎 阮伟侠 摄

  1月18日,广州中小学开始放寒假了,寒假开始前,广州市又宣布了几条假期的减负措施,包括严禁开办课外补习班等。

  记者调查市内多名中小学生发现,今年学生的作业不算多:除初三学生寒假作业较多外,多数学校只有《寒假园地》一项书面作业。学校更多的注重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业内容也丰富多彩,包括到小区里打扫卫生、收集过年年画、种一棵植物并记录成长日记等,有的学校还把体育锻炼一小时列入寒假作业。

  然而当孩子们把这些轻松的作业带回家时,不少父母却开始筹划着找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为孩子报补习班。尤其是中小学高年级的家长[微博]更是不敢放松,“现在初中、高中的优质学位这么少,好大学也竞争激烈,假期不补习怎么行”,不少家长对记者说。

  “减负这两个字,我真的已经听腻了。从小学听到高中。我觉得,减负就和女生喊减肥差不多——不靠谱。”很多孩子在网上吐槽。

  据了解,寒假前,新浪网对中小学生做过一次较大规模调查发现,91.8%的孩子2013年最大的愿望是减负,快乐地学习。然而这种愿望却在升学的指挥棒下很难实现。有86.7%的人认为中小学教育目前最大的困难是素质教育落实难。

  提起素质教育落实难,似乎人人都有一肚子苦水。有专家形象地用“家长焦虑、学生郁闷、教师困惑、社会迷茫”来形容人们的纠结与无奈。确实,如果素质教育得不到落实,孩子的负担是减不下来的。

  广州的素质教育实施现状如何?寒假前夕记者走访了多所在个性化教学先行一步的中小学,试图窥探他们改革的经验与困境。

  南方日报记者 刘茜 毕嘉琪

  困境1

  小班化教学遭遇推广难

  “美丽的大海蔚蓝的大海是我最向往的地方。大海波澜壮阔,波光粼粼……”当语文老师朗诵了一段课文《美丽的大海》之后;音乐老师开始播放海浪声,并进行演奏;美术老师开始指导孩子们画出大海的感觉。这是沙面小学,小班化教学最普通的一节课。

  然而这节课却是语文、音乐、美术三科齐上的综合课。

  在沙面小学校长张凤娟看来,上这种“跨学科实验课”并不容易,对每名老师都是一种考验,它意味着更宽的知识面以及更大的备课量。“虽然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小班化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但这种被誉为‘精品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广州只是小范围内试点。”

  据介绍,沙面小学是广州公立学校中最早实施“小班教学实验”的学校。初期仅在一、二年级试行小班化教学,每班控制在30人以内,每个年级6个班。到三年级的时候,再由6个班合并成4个班,恢复大班规模。

  “由于小班教学使我们师生和家长都看到了优势,所有家长和学生都不愿意在三年级时重新并班,因此,经区教育局同意,学校从2004年秋季入学开始全面推行小班化教学。”张凤娟说。

  如今的沙面小学,颠覆了很多人对传统小学的印象——每个班不单独设立班主任。在这里,每个班不到30名的学生,却配备了两名“包班”的老师。

  课堂上,两个老师几乎在同时上课,孩子们也很自觉地分成小组来找老师指导:时而聚精会神地听讲,时而热烈讨论;两名老师穿行在学生中间,时不时蹲下身和孩子们轻声交流,气氛十分活跃。30分钟的“短课堂”内,全班每名学生都有与老师“对话”的机会,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尤其受到老师的关注……

  事实上,“小班化教学”如今在广州的小学和一些民办初中已有所尝试,但在公办中学却一直未能推广。为何广受欢迎的“小班化教学”并没有得到像人们期望的发展呢?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研究员钟守权分析,“小升初”没有中高考[微博]的压力那么大,而且随着人口的自然减少,小学实行小班教学的压力相对较小。但对于大城市的中学,尤其是学位供不应求的优质高中,将每班50人分成多个“小班”,便意味着需要多几倍的教师、教学楼和教学设备,“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

  广东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铁民认为,虽然“小班化”需要多几倍的教师、教学楼和教学设备,鉴于省内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人口较多,不宜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小班化教学”,但是在广州、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等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可以鼓励尝试这种“精品教育”。

  “小班化,其实是一种教育理念。”广州89中副校长白云龙告诉记者,推广难主要是学校的成本大量花在硬件投资上,有人甚至说珠三角中小学硬件都武装到了牙齿。“上海中小学资源比广州还紧张,但上海的小班化却比我们搞得好得多”。

  89中也尝试着向小班化方向发展,但现实只能是中班化,一个班不超过45人,为此学校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因为正常的教育拨款是不支持小班化的,你申请更新设备或建教育楼项目可能拿到经费,但小班化的成本就得学校自己承担。”白云龙说。

  “主要是目前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还是按照上世纪50年代的情况来设置的。”张铁民分析道,现在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是重点中学,很多班级都增加到了60多人,但我们按财政拨款配备的教师人数还是没有变。在他看来,小班化教育像一个“个儿大、胃口好的婴儿”,如今面临嗷嗷待哺的状况,如再按照传统的方法养育,会造成营养不足、发育迟缓。

  然而小班化的效果却是明显的。据了解,89中每班人数减少后,学生得到老师辅导更多,成绩普遍提高很快,无论是中考[微博]还是高考都冲在天河的前列。“这几年学校周围的楼盘都在炒学位房,在几年前位于郊区龙洞的89中是不可想象的。”白云龙说。

  白云龙认为,小班化教育已在我国试行6年了,现阶段正面临着小学阶段向中学阶段的过渡。在原本小班化教育教材就不健全的基础上,如何制定一套自上而下、适合“小班化”各阶段的教材,也是一个关键点和难点。

  困境2

  生本教育面临“夭折”

  当优质学位的供需难题不能短时间克服之时,不少专家学者从教学方法上展开探索,寻找实现素质教育的新路子。上世纪90年代末,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提出了“生本教育”理念——提倡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学习的教育观。

  “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难字的呀,谁愿意告诉大家?”广州天河区华阳小学语文老师梁小君的话引起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闻’字的,‘门’里加‘耳’。”“我用的是编故事的方法:有人竖起一只耳朵对着门缝仔细听,知道了门外人说的事情了,他就有了见闻”……

  在首批实验“生本教育”的华阳小学,记者感受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一年级识字课。梁小君说,碰到难字了,有的孩子认识,可有的却怎么也记不住。“我们就尝试用这种‘生本教育’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孩子们所有的识字方法都不是老师教的,全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就在这种“天马行空”的教学中,该校一年级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平均识字量就多达2400多字,高水平的孩子甚至可以达到3000多字,基本上完成了小学六年的识字量。

  “让孩子创造自己的方法去学习,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校长王建辉说,尽管大多数家长对这种“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竖起大拇指,但王建辉坦言,每次教学创新都举步维艰。

  前不久,华阳小学的一项举措引起了轩然大波:学校推出“绿色作业通道”,规定如果到晚上9时,学生还没能完成作业,只要向家长说明就可以去睡觉。随后,学校又出台了“无作业日”,这一天,孩子们可以从作业中解脱出来,自由自在地享受童年生活。但不少家长坐不住了,找王建辉反映情况:“这么宽松,孩子要是成绩落后了怎么办?”

  事实上,这样的质疑几乎每一所开展“生本教育”的学校都曾经碰到,担心“基础不牢,分数不高”的除了家长,更不乏管理者。

  作为“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本教育”目前在全省已有数百所中小学实验。在广州,参与该课题试验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天河区,番禺、越秀、白云等区也有部分学校参与。然而由于初中素质教育的步伐未能跟上,直接造成了一些小学“生本教育”的“夭折”。

  不少家长向记者反映,孩子在小学接受了六年“生本教育”,进入初中后有点“水土不服”。“以前在学校作业少,活动多,很少笔头考试,上了初中,感觉基础不够别的同学扎实,班上人也多,竞争大,学着吃力。”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一些试点学校不得不停止试验。

  针对这种情况,有专家分析,为什么素质教育会倒退,这就是因为很多探索只能在小学搞,但到了初中却因为面临残酷的升学考试不得不嘎然而止。十岁优等生申请退学的背后,也折射出小学与初中教学的衔接不畅。

  “其实‘生本教育’理论有它的缺陷,比如没有与大纲衔接,而且很多课程需要家长配合,但家长水平参差不齐,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意见很大。”白云龙说。

  确实,中考依旧,在素质教育宽松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升入初中后,突然的作业考试增多后的不适应必然导致“生本教育”过早“夭折”。

  困境3

  兴趣课程如何与学科课融合

  应试教育使学校大考小测不断,中学兴趣课程的缺失造成僵化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事实上,据记者了解,目前在义务教育大纲中,并非没有兴趣课程的教学要求。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员钟守权介绍,2001年国务院颁发了《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决定》,义务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其中,义务教育有939—974个课时供实施地方和校本课程,占九年义务教育总课时的10.4%—10.7%,专门用于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兴趣活动、专题教育等。

  也就是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平均到每天来算,学生应该有一到两节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学生还应该利用这些课时选择自己喜爱的兴趣课程。然而,现实却是,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日,还有不少中小学没有开足校本课程;更常见的是,课表上写着选修课,课堂上上着主科目。

  “其实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矛盾,学生的应试能力也是其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兴趣课可以和学科课融合在一起。”广州86中分校校长周南旋说。而该校就是把作为兴趣课的信息技术课与各门主科结合在一起,产生了“1+1大于2”的效果。

  据了解,86中分校是广州市教育局确定的“在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试点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以较突出的中考成绩,冲破所谓升学压力的樊篱,实现了三赢的局面:即中考成绩优秀,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社会、家长的认同和支持。

  周南旋认为,他们的经验就是实现课程功能的改变,在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探索实验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其中较有特色的是探索实验英特尔未来教育,即通过网络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为学生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打基础。

  项目刚开始时,教师和家长都不理解。老师认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投入大,教学效益低。家长不支持,是担心学生会沉迷于电脑,荒废学业。

  于是周校长多次邀请专家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教学设计,帮助教师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扎实推进项目的实施。学校还在每年级选两个普通班做实验,发放意见调查表,及时了解学生及其家长的思想动态。

  在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徐秋云和彭宇峰两位教师展示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英语和数学课上,记者也体会了兴趣课的“含金量”。

  在英语课《健康菜谱》上,徐老师创设了一个“班级电台”学习情境。学生们分组并分别扮演电台中的编辑、播音、制作、台长等角色,在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网络操作技术。

  数学课上,彭老师利用学习本手写功能,引导学生解决《三角形中的方程问题》。运用一对一数字化教学,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同学做题的过程及存在问题,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学习本互动、交流,实现智慧的共享。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将引发教与学理念和方式的转变。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验,新的教学模式显示了优越性,原本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的生源,成绩得到普遍的提高,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新的水平上得到提升。学生的思维、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

  通过该项探索,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走在全省前列,2009年该校获得了“广东省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推广示范学校”和国家电教馆选评的首批“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全国创新应用示范学校”,2010年该校成功承办全国“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教学实验”现场观摩会,2012年12月6日,周校长应邀在广州召开的“泛珠三角教育信息化高峰论坛”上作了专题演讲。

  ■周刊速评

  素质教育能否纳入考评体系?

  刘茜

  素质教育在广东实践已有十多年了,在调查中我们看到,无论是以提高有效教学为目的的“小班化教学”,以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出发的“生本教育”,还是兴趣课程的开发都是近年来广州众多学校对于素质教育的探索成果。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些艰辛的探索中,素质教育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正逐步扭转,“推行素质教育”也从一句“口号”变成了行动,一大批孩子在各方的努力下获得了优良的教育,健康成长。

  不过,我们清醒地看到,这些小范围的探索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推广的路上仍满布荆棘——其中有观念上的抵触,还有制度上的缺陷。应试教育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普遍的“大班教育”更让个性化培养举步维艰,素质教育艰难前行。

  如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但是在实践中,我们还看到素质教育的各种尝试往往由于升学考试不能衔接,最终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怀抱。尤其是高中阶段,面对高考压力,诸多实验名称虽然新鲜,但往往是“新瓶装旧酒”。

  不少专家认为,作为“指挥棒”我省的考试制度改革一直没有停止过,但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考试的科目、内容和考试方式方法则应该深入研究,进一步改革,试题设计可以更加开放,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学习品质、学科素养等方面的考核。

  确实,教育的目标不只是把青少年培养成一个只有高分数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地去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

  其实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比如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数学不一定很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文化科学习成绩可能落后,这就要求考试不能一刀切,可以分出更细的类别,走向多元化,才有利于培养各个方面的人才,有利于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此外,一些学科的考试方法方式也要重新设计。

  86中分校校长周南旋说,高初中学校是否重视抓素质教育,关键还是校长、老师的教育思想和学校办学理念的问题。只要能从提高民族素质,对国家的未来负责的高度来认识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就不会被所谓戴着升学压力的镣铐跳舞之类的说法所羁绊,从而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因此当我们在思考课内改革,在呼吁素质教育列入考试记分的同时,素质教育成果能否更科学地算入老师的绩效评定和学校的评价体系?毕竟,作为孩子成长的启迪者,为师者应该首先成为素质教育的拥护者、思考者和行动者。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