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国际班不是外国高校预备班

2013年04月24日10:11  新民晚报    

  东方网4月20日消息:IB课程、AP课程、A-LEVEL课程、BC课程……近几年,各类国际课程,在满足一部分学生受教育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给学生和家长[微博]带来困扰。昨日,由市教委教研室和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高中实施国际课程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高端研讨会在上海中学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市教育主管部门有望于下周出台本市高中开设国际课程的相关规范,从课程准入、收费标准、招生规范、课程内容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公办高中国际课程班招生将被列入中招计划。

  “引进”是为了改革

  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介绍,目前在上海读各类国际课程的学生有6000余人,近二三年来都是逐年翻番,充分说明了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有了全球求学、全球就业的新定位。但是风险也已出现,除了出国本身的不确定因素外,一些中介机构发现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渠道,找到学校合作,家长抱着很大的期望来,结果可能和办学机构当初的承诺相差甚远。

  “只有上了国际课程班,才能被国外的知名高校录取,这究竟是真理,还是中介机构杜撰的神话?”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请家长仔细思量。

  “我们引进国际课程,不是要办成外国高校的预备班、高复班,更不是把我们的学校变成外国大学的招生办公室。”尹后庆强调,引入国际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得我们中国的课程更加完善,将国外课程中好的做法与经验吸收到本土的课改之中,推进并深化课程改革。例如,IB课程提出的目标———让孩子成为探究者、思考者、交流者、冒险者,培养学生知识渊博、讲规则、有爱心、思想开放、懂得平衡、善于反思;在很多国际课程中,不再是以老师讲授为主,而让学生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课程的组织者,这些都是值得国内课程借鉴的地方。

  中外课程融合实践

  “对于国际课程开设,上海会加大管理,同时加大支持。”尹后庆指出。高中实施国际课程,要加强准入的审核,可以开展公办普通高中实施国际课程的试点,可以选择部分国际课程科目以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方式开展实施,也可以开展中外融合课程实践,但需经市课程改革委员会论证。

  “课程内容上不可以没有任何底线。”尹后庆强调,高中开设国际课程,本地课程中的语文、政治、历史和地理四门课程应为必修科目。

  不能采用“中国式”教学

  用国外的课程内容,是否就是国际课程?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唐盛昌指出,在很多国际课程的实验学科要求中,要求应用数字化仪器采集实验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处理等。这些能力,我们的老师并不一定具备。在国外,高水平的实验学科所要求的课实验是60个小时做实验,占整个学识比例35%-40%,但到了国内可能只有10%-17%。

  “用中国方式教授外国的课程并不是实施真正的国际教学,一连串本质东西要解决。”唐盛昌说。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