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王本中:对高中教育国际化的反思

2013年05月10日11:51  新浪教育 微博   
中国教育学会王本中 中国教育学会王本中
中国教育学会王本中 中国教育学会王本中

  2013年5月10日,以“未来中国国际教育之路”为主题的2013国际学校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京隆重举行。本次高峰论坛由新浪教育[微博]频道与教育部留学[微博]服务中心联合主办,邀请了教育部相关领导、教育行业专家、全国近百所知名国际学校、公立学校国际部负责人及几十名家长[微博]代表共同参与。中国教育学会王本中进行了分享。以下为演讲实录:

  很高兴参加这两个部门组织的论坛,谈一些对国际化的看法,跟大家共同探讨。我讲的题目是“关于教育国际化的反思”。 讲三点:

  第一个,准确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

  我觉得教育国际化的提出,我们国家走过了从谨提到慎提到提高国际化教育水平这样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表明了全球化带来的对教育的挑战和积极的应对,也表明了我们过程开放、改革这样一个走势和需求,世界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态势,全球化催生的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与过去用战争的方法、用暴力的方法掠夺资源这种方式现在是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以第三次工业革命引发的解决全球性共同问题对教育体制提出的巨大挑战。大数据时代、云计算、物联网等等,对教育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引发了这样一种新的现象,引发了教育现象和教育思考。教育资源的世界性,已经不再是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的背景。人才培养的全球性互动,以及文化交流的广义性发展,使教育国际化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它的基本内涵我自己根据这些年的了解和学习感到至少应该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提升我国教育的水平、提高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我们把人力资源大国逐步变成人力资源强国,提升我国教育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这是第一个,也是纲要里面描述的重要一方面,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这次制定2020年的纲要期间,我参加了这个纲要的讨论会,原总理温家宝就明确的提出来要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所以在纲要里面在体制改革六大点里边最后一点是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

  第二,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和合作,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这也是纲要里边的话,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上,明确的提出来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水平。

  这里边特别值得思考的是,促进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水平,因此就有一个什么叫国际化,还要提高它的水平,就像教育现代化一样,现代化有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国际化有没有,怎么就叫提高水平了,这里边确实值得分析,我们这方面思想准备还不足,我们的研究还不够。

  第三,应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也是个新的提法,叫我们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我们国家很长时间里边,无论在世界各类组织,联合国的组织里边,不管是联合国、世贸组织,绿色的、环保的、人权的,各种国际组织里边,我们在国外这样的话语权就不多,在这些组织里边从职的人员更没有。现在希望我们参与了又提供不出有这样足够能力和水平的人才,像最近有些组织都有发展中国家了,像联合国秘书长我们中国过去只有副秘书长。因此这次发展纲要也提出来,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这次中国外国语大学第一次提出办这样的院系,不光光是外国语大学,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对这种人才要求的素质比较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我们这方面可能还很薄弱。

  这三个基本内涵,一个是更加开放的大背景下考虑国际化,第二个,我们在多层次、宽领域方面都有一个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第三个,培养一大批国际人才培养的需要。这是第一点,关于把握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因为是一个论坛、研讨会,我们一起来讨论。

  第二个,完善创新教育国际化的体制。其实出席的有很多国际部的校长,还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者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代表,也有一些国际学校,现在新的国际学校的概念按照教育部的解释是外国人办的外国子弟学校,跟原来意义上的公办学校的国际部或者引进国外课程或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两个概念,因为所有办国际学校都是在高中、小学,办国际学校是要教育部特别批准的,不属于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里边的合作项目,或者是合作办学机构或者是公办学校的国际部,或者是公办学校引进国际课程。这个方面大家都做了很多探索,因为这是一个过程,逐步在规范,刚才白主任发言里面已经提到,这是一个咱们办学的过程。对这方面,国际学校的体制、机制,包括政策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质量保证,范围、规模一扩大以后,就有一个政策执行的问题,就有一个新的体制、机制的问题。这里边讲三点意思:

  第一,要完善创新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及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提高协同创新、联合培养的水平和质量。这里边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原来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是在92年由教育部制定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条例,后来教育部随着民办教育的发展,总结原来的经验提升为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里面关于合作办学、合作办项目做了一些规范,我们大部分在座的学校可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里边分两大项,一类是合作项目,一类是办合作机构,有独立法人的合作机构。像北京中加学校、大连枫叶集团,也是属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也有机构。规模很大,质量也在不断的提升,也在不断的积累经验。

  现在需要继续完善并且创新国际教育合作项目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提高协同创新、联合培养的水平和质量。现在据我所知大概有三种类型,北京算比较规范的,北京现在批的既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我说的在基础教育领域,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我不熟悉,在基础教育领域北京正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比如中加学校,还有一些学校,有十几个。但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就是在公办学校批准的可以办国际部,引进国外课程,是比较规范的,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批准。

  给公办学校三个自主权,第一个自主权,就是它可以自己寻找或者通过国际教育机构寻找对方的跟国外的合作学校,必须找到一所合作学校,而且是应该比较有名的学校,一般还是公办学校,比如美国或者英国找一个政府的学校,这个学校是学校自己找的也好还是通过教育机构通过各种机构也好,必须签订合作办学的协议和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以及合作方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状况,承担责任。

  第二个,给它扩大高中招生的名额。这个名额是规定好的,有的学校可以招60个人,有的能招100个人,小班教学。

  第三个,允许它高收费。因为公办学校收费的问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而办国际部引进国际课程,包括引进国外的专家、教师,教育成本要增加,要提供这样一种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服务,教育成本增加,按照分担的机制,最简单的办法学生多缴学费。所以北京批准办国际部的学校,在经过专家委员会审查正式批以后跟发改委协调好,每年给学生收7万到10万的学费,用于办学,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外籍教师,引进专家。这个比较规范,目前据我所知,第一批了10个,比较规范,现在继续在发展,但是发展的步伐比较谨慎。至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批起来更谨慎,在北京教育部也比较规范,一般是3年到5年,每年都有年检、年审,3年到5您有一个重新审批、重办证书,因此北京市据我了解这些国际不管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还是公办学校的国际部引进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因为这些国际部办在教育质量比较高的高中,有很大的影响。

  这方面还需要完善,主要完善课程进一步整合和融合。刚才白主任也谈到,我们提到的是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包括优质教育资源,这个资源不可能是照搬,必须适度的本土化,与我们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相结合,因此课程如何整合、如何融合,构建一个创新的培养国际化人才或者是培养多样化文化理解国际视野很宽阔的这样一个又有中国民族传统的这样一代新的学生,需要课程整合和融合,这个可能还需要做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二个要创新,这个机制、体制还需要。比方说一个学校,这个资源是广域的,比如说我们的一个高中和美国的一个高中建立了关系,这种关系还是双方的,它引进国际教育资源包括理念还是有限的,但是这个国际部里面多方联合利用多种资源来整合、研究课程,构建课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比如教育部新推出的2011计划,协同创新这样一个大项目,拿这个项目不是要经费,这个项目是建立一个机制,就是怎么样协同联合各种像纲要里边提出来的大学、中学、小学系统培养,系统培养的机制怎么建立,横向的联合培养,中国的高中和国外的高中联合培养,这里边这样一个怎么建立,不仅仅是资源融合,还有机制、体制的问题,需要你进行创新,所以更大范围的联合、更积极的创新,用一种集团的方式,包括跟企业、教育机构的联合创新,包括整合资源的研究,用一种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开发一些新的课程更困难,都要进行整合和探索。

  第二个,探索国际化学分认证。现在遇到一个问题,其实对每个国家都比较纠结,教育资源包括课程,这些课程资源必然遇到一些国家利益,代表国家利益、国家意志的问题,都有适度的意识形态。理科工程方面的好一些,相对国际化强一些,但是人文学科,像历史、政治学等等,这些方面问题比较大,怎么办?不可能用简单的审查的办法,但是用学分认证的办法能不能纳入到中国的学分体系里面来,与我们的标准基本一直的办法,可能也是国际的惯例,我们现在高中也正在通过国际交流协会在探讨学分认证的办法,优质资源可以纳入我们的学分体系里面,认证算高中的学分,用这样一种组织既能保证引进的课程资源确实优质,又能够与中国的课程适当的整合,纳入到中国的课程学分认证体系里面来。

  第三,探索建构云计算大数据的国际教育网络平台。这样一个网络平台也是很有价值的,需要一定的投入,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网络的资源,现在也在跟有关部门探索,我们也希望有志于这个研究和探索的教育机构或者信息化企业研讨这个事情,这是第二个,完善、创新教育科学化的体制、机制。

  第三个,积极引导留学潮的理性发展。这个问题说法不一,家长、很多孩子也很纠结,比方为什么要去留学、什么时候去留学、到什么学校去留学,等等在这些基本问题上我们要积极的予以引导,因为这些问题都不是用一刀切、一个口径、一个标准化的方式就能解决的,因为人个性的发展千差万别,每个人的需求、家庭条件、教育条件、教育背景国外有的资源等等很多不同,很难说绝对说什么时候就好,因此对现在留学生边缘化,过去是一部分考不上高中或者学习不太好的去留学,现在很多优秀的学生能考上北大、清华[微博]的也出去留学,甚至有的高一、高二就走了,有的考上清华、北大不上也走了,对这个现象怎么看。原来有的人建议,说咱们国家出台一些政策,做一些限制性的政策,这恐怕与我们对外扩大开放、与我们留学生政策是不符合的。我们倒是应该反思一下,清华、北大你问问考上你们的学校不到你们这儿来什么原因,你为什么不能吸引更多的好学生到清华、北大来,甚至你有没有那个气魄吸引到北大、清华来留学,老师要限制不让我们的好学生出国。确实需要我们进行引导,使家长的选择、学生的选择更加理性。如果选择这条路、如果高中毕业以后走了需要做哪些准备,应该对这个实践进行研究,便于对我们的学生们进行正确引导,像舆论、媒体更应该引导。

  第二,规范留学中介服务机构。我问过北师大[微博]实验,高中毕业以后去年、前年走了70多名,而且其中有10几个人考上北大、清华没上,他们都考取了常青藤学校,也有名校,他们更多的注重专业。对这些问题我们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要规范,听说有一个学生本来上哈佛没有什么问题的,一个留学中介服务机构,光是中介服务费有要了15万,最后哈佛录取以后又要了15万,其实它没提供什么服务,这个学生完全从他的水平、从他的能力、从他原来学校的表现、从他的潜质都应该能过去,应该规范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为。

  第三,充分发挥各类媒体政治的导向作用。所以新浪很有影响,教育频道也很有影响,新浪也愿意召开这样的论坛给大家提供思想碰撞、凝聚智慧、提升经验,非常好,今后多办这样的论坛,当然广告肯定是要做的,但是这个广告是要负责任的。

  有这些想法,不一定对,个人的看法,跟大家汇报、交流。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