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防性侵教育”学校应有具体课时

2013年07月02日11:10  南方日报    

  上周,广州市人大[微博]审议通过的《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其中最抓人眼球的是新增学校加强未成年人防范性侵教育,并且对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实行心理辅导等措施。

  在不少家长[微博]和老师眼里,这两项规定能否在广州实施依然存在“长官意志”,学校能不能贯彻落实,依然考验着校长的决策能力。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袁爱玲还认为,家长也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学校

  应规定课时,并聘请专职教师

  记者了解到,《规定》二审稿新增规定:“学校应当对未成年学生进行防范性侵犯教育,增强其防范性侵犯的意识和能力。”这项规定一出台,马上引来了家长和老师的讨论,焦点集中于学校是否能给学生提供具体防范性侵的教育,还是只能迎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多起负面性侵事件而提出的想法。

  在立法者眼中,要求学校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防范性侵教育,可以从立法的教育上对学校的教育进行规定。

  《规定》起草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微博]法学院教授杨建广表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的一个难点在于,未成年人遭受侵害的方式很多都比较隐蔽,例如来自家庭的伤害,以及一些隐蔽的性侵害。”他还认为,一些特定的人是有可能发现这些隐蔽伤害的。例如医生在检查未成年人身体时、教师在与未成年学生接触时、司法人员在办理案件时、社工在提供未成年人事务的社会服务时,都可能会发现未成年人遭遇到的侵害,“这些特定职业的人,应该有义务将发现到的未成年人遭受侵害的现象向主管部门报告”。

  广州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魏强认为,目前中小学校都设有法制教育课和思想品德课,但没有专门安排防性侵教育的内容,现在就可以从立法角度指引学校开展防性侵教育,使防性侵教育具备强制性。

  但条例只规定了学校应当对未成年学生进行防范性侵犯教育,没有规定具体课时,在现实中如何落实呢?

  不少家长告诉记者,要使这项新规落到实处,还得看学校能否挤出课时为学生开设课程,“最近初末考试将近,我小孩所读的初二年级已经把体育、音乐课,甚至是‘副科’的历史、地理课都砍掉了,全部安排成主课,小孩回家就喊受不了,学校难道没有发现学生的不满吗?这还是应试教育在作怪,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让学校保证开设这些课程呢?”

  也有一些受访老师认为,要想让学校实施新规,关键还得看学校校长的意愿。记者在多所中学了解到,不少中学的心理咨询室没有配备专职教师,做得比较好的学校会请持有国家心理咨询证书的老师兼职,而大部分学校则让教思想品德或政治课的老师兼职。

  张建广认为,《规定》对此有了立法依据,真正实施起来还得看学校的支持力度。

  教师

  要定期测评心理健康

  在媒体所披露的学生受性侵案件中,许多施害者是教师本人,因此《规定》在立法上既要求学校给学生上防性侵教育课程,也要求学校对老师的心理健康进行测评。“很多侵犯学生的教师自身并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是一种心理疾病,而教育机构也羞于提出教师队伍中的心理不健全者。”袁爱玲教授分析道。

  一位受访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在广州某中学有一名女老师家庭离异后性情大变,一旦发现学生间有亲密举动或过于早熟的语言,便会体罚学生,由于家长的投诉,最终这名女老师被学校要求停课休息一学期。“如果休息后老师还仍然是原来的样子,那么学生还是会遭殃的”,这名匿名的家长忧虑地说。

  《规定》提出,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在招聘教职员工时,应当加强对应聘人员的资格审查,不得聘用有犯罪记录或者患有精神疾病、传染性疾病的人员。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每年定期组织教职员工进行身体检查和心理健康测评,对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传染性疾病的,应当及时劝其接受治疗,病情严重的,应当采取离岗治疗、调整工作岗位、调离等措施。

  “当教职员工出现严重的抑郁症,会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威胁,但是目前学校没有法律依据对这类教职员工采取隔离措施,因此《规定》中作了相应规定。”记者了解到这是《规定》出台这一规定的初衷。

  袁爱玲认为,虽然法规要求学校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定期进行测评,发现病情严重者要离岗治疗、调整工作岗位等,但是要求学校真正能够落实,考验着学校负责人的决策能力。“我认为最为理想的情况,是老师意识到心理不健康是一种病害,并敢于向医生求助。”袁爱玲说。她建议学校举办教师心理调节讲座,让教师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自我心理保健。

  她还认为,学校甚至可以把调查教师心理压力作为一种教师福利定期举办下去,除了请心理健康团体对教师进行讲座外,还可以多组织教师放松活动,加强教师的情感交流。

  家长

  应避免给教师过度施压

  袁爱玲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家长也可以帮助学校了解到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过袁爱玲认为,从家长角度看,并不是发现学生一有风吹草动就要向学校投诉,而是对老师的要求上有所转变。

  “在幼儿园里,教师对学生安全负有很大的责任,但是家长应避免给教师过度施压,不能因为孩子一有磕碰就对老师兴师问罪,让老师在教学上如履薄冰,而中小学学生的家长也不能一味苛求学生的分数,很多家长对学生分数要求过高,给教师造成很大压力,这也导致教师把所有精力放在追逐学生分数上,教师无形压力增加,从而出现与教师职位不相称的行为发生。”袁爱玲分析道。(记者/马喜生)

  ▲相关▲

  市妇联宣讲活动上,儿童保护法律专家卢晓文表示:

  性知识空白 孩子易受伤害

  ●南方日报记者 刘茜 实习生 向婉莹

  近段时间以来,少年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儿童的性教育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6月27日,市妇联“女童防护手册”宣讲团在长洲岛开展了首次宣讲,活动分别邀请了25位居住在长洲岛上的流动儿童和家长共同参与,针对流动人口对预防性侵知识少、意识薄弱的特点,通过情景剧、家长讲座等形式,向儿童和家长宣传预防和处理少儿性侵的相关知识。记者采访了市妇联的宣讲人:儿童保护法律专家卢晓文,对话有关儿童性侵的问题。

  近七成性侵是熟人作案

  南方日报:目前广东省儿童遭遇性侵的现状是怎样的,加害者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惩处?

  卢晓文:据广东省有关调研报告指出,近三年来,遭到侵犯的女童人数不断增多,从2008年至2011年6月,全省检察机关受理的此类案件涉及到不满18岁的女童近2267件,2560人。在儿童性侵案件中,近一半的受害者是不满14岁的女童,被害人与施害者属于熟悉关系的占65.7%。不少女童遭到侵害后,由于年幼无知,有的难以启齿诉说,有的是受到威胁,不敢告诉大人或者及时报案,而有的监护人在发现女童被侵害后,顾虑到被害人的名誉,或者顾及到亲戚关系和邻里关系受影响而不愿报案,宁愿私下了结。因为没有及时报案,不少施害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处。

  应告诉不同年龄段孩子不同的性知识

  南方日报:儿童性侵案件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发生?

  卢晓文:首先,孩子年纪小,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成为侵犯对象。其次,有些家长长期外出打工或经常出差,疏于照顾孩子。而家长对儿童的性教育缺失,使得儿童缺乏防范意识,也是让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的原因。再者,在学校教育上,不少学校根本没有对女学生开展防范性侵犯的教育。近年来,教育界在性平等教育上不仅毫无建树,反而倒行逆施,因为女孩子比较早熟,所以在小学和初中的学习上比较有优势,学校就进行各种各样的两性间隔、两性刻板教育,“拯救男子汉”、“淑女班”等等大行其道,这些做法不仅没有得到纠正,反而被有些地方学校当成先进的经验或教育的实验。有的学校把性教育直接变成了守贞教育,有的敷衍塞责,把性教育简化成生理课程,而不谈其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意义。有些性教育的教材稍微直白一些,便会引来巨大的争议,觉得这些不应该给孩子看,不应该教坏孩子。

  再次,家长三缄其口,不能让孩子通过公开的、正确的渠道了解性知识,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对性一无所知,也导致了我国性教育的落后。家长希望孩子知道得越少越好,大人们扮清纯造成了孩子对性的无知和羞耻感,最后的结果是方便了侵害者。

  最后,中国的消费主义文化也充满了陈腐的性别假设。我们周边的很多广告都告诉男性,成功就意味着拥有奢侈品和女性,女人也是最好的炫富物品,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会毫无保留地接受这些价值观,而这很容易让孩子不懂得收受礼物、接受消费邀请和身体接触的尺度以及辨识损友的方法,很容易被施害人选为猎物。

  南方日报:应该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卢晓文:避免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尽量结伴而行,不要去偏僻的地方;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的邀请、食物等等;对于不当、不舒服的身体接触都要决绝,要勇敢说“不”;家长不要单独把孩子留在别人家里;牢记父母的电话和报警电话;只要离开父母,一定要告诉父母返回的时间,和谁在一起,以及联系方式;学习几招简单而实用的应对招式,如果遭遇危险,一定要冷静应对;如果遭到强暴,不要隐瞒,及时报警,避免再次受到侵害;多与儿童沟通,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提醒孩子;告诉孩子与老师相处的时候也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告诉孩子不同的性知识。

  ▲纵深▲

  暑假让宝贝远离这些危险

  ●南方日报记者 刘茜 实习生 向婉莹

  暑假就要来临,很多孩子已经把泳衣、球拍准备好,把单车擦亮,眼巴巴盼着放假。而暑期几乎无处不在的安全隐患,却好像定时炸弹,如不及时排除,很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暑假到了,如何让孩子远离危险,暑期安全六宗“最”,值得重视。

  最频繁 交通事故

  交通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学校每年都要向学生反复强调,而暑假交通意外还是从没间断过。每年假期,都会发生一些学生被撞伤、刮伤的交通事故,但如果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这些意外和悲剧完全有可能避免。

  假期里,最常见到的状况就是无视红绿灯横穿马路,或者肆无忌惮地在马路上骑着单车相互追逐,而且车速很快,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很难及时避开。为此有必要提醒学生,过马路宁愿多等几分钟,一定要走斑马线;骑车速度不能过快,更不要在机动车道上和机动车玩捉迷藏;雨天最好不要骑自行车。

  最戒备 入室抢劫

  每到暑假,很多双职工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很多年龄小的孩子很容易被不速之客骗开门。据了解,以前每个假期都会发生歹徒以父母同事、修水表的、远房亲戚等借口诱骗独自在家的儿童开门,然后入室抢劫的案件。

  因此,小孩独自在家,遇有陌生人敲门,一定要先从猫眼里确认是否认识,若是陌生人可以隔着门窗与他对话,不能随便开门。对对方的身份要仔细核实,提高警惕。

  最警惕 危险电器

  假期里,很多孩子的午饭都是由父母早上准备好,中午直接用微波炉加热的。一旦孩子使用不当,很可能造成烫伤等。同样具有杀伤性的还有高压锅,以前就曾发生过高压锅爆炸伤人的事件。

  此外,孩子独自在家最好不要使用煤气,用完后一定要记得关好,以免煤气中毒。

  最小心 游泳溺水

  通过对少年儿童意外事件进行对比后发现,溺水成为这些意外事件中的“头号杀手”。夏季天气炎热,一些孩子把河沟、鱼池等当成天然的游泳池,一些孩子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私自游泳,经常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所以,同学们无论在游泳池或者海边等地方游泳,一定要有家长陪同。另外,不要去水深情况不明的地方游泳,以免发生危险。家长和学校也要教给孩子基本的急救常识,要牢记求救电话,在发生意外的第一时间呼救。

  最忌讳 游戏瘾

  暑假期间,不少学生为了过把电视瘾、游戏瘾,长时间坐在电视和电脑面前,殊不知长期面对电脑屏幕,再加上吹着空调,空气比较干燥,很容易引起视疲劳、干眼症等,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还容易得“空调病”,表现为头痛头晕,四肢乏力,提不起精神。

  为此,我们要提醒孩子们暑期一定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多参加户外活动,切忌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

  最可怕 接触毒品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小,有的无法辨识毒品,有的明知毒品的危害性,却因为贪图刺激和新鲜铤而走险,走上不归路。现在未成年人已成为吸食、注射毒品大军中越来越大的群体。

  禁毒是需要社会各界合作的一件事。首先,学校要开展好禁毒教育,向孩子讲明毒品的危害以及辨别的方法等,禁止孩子去酒吧等场所。大人们则应培养孩子正当的兴趣,经常关心孩子的身心状况,关心他们的交友情况,以免孩子误交损友。社会也应给予未成年人应有的保护,网吧、酒吧、迪厅等场所应禁止未成年人出入,在暑期也应加强安保工作。只有三方面通力合作,才有可能防患于未然,保护孩子们免受毒品侵害。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