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7月5日电(记者 娄辰)尽管家长[微博]不乏叮嘱,学校多有告诫,媒体也有提醒,但“安全警钟年年敲,意外事故年年有”,近期国内接连发生多起意外事故,造成数十名学生死亡。
面对一个个生命之花骤然凋谢,莫非我们就无能为力?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如何让学生过一个没有“意外”的假期?
暑期安全成为“止不住的痛”
最近一个月,广东、上海、内蒙古、湖北、山东等多地接连发生青少年溺亡的意外事件,共造成数十名学生死亡。
7月2日下午,山东省章丘市一名8岁小学生与同学一起到景观河钓鱼时不慎掉入河里,溺水身亡。
6月30日,上海市芳芯路一小区发生一起儿童坠楼事件,一名7岁儿童和一名5岁儿童从13楼坠落身亡。
6月23日,湖北当阳市6名刚结束中考[微博]的学生在下河游泳时不幸溺水,造成5人死亡,一人失踪。
6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11名中小学生自行结伴到雅鲁河玩耍时,5名学生跌入深水区溺亡。
6月18日,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魏岗乡中心小学3名学生在放学后到张楼村一水塘洗澡时溺亡……
暑期是孩子走出校园和家门,体验课外活动的好时候。然而,当孩子出门在外时,其安全问题是否有足够保障?尽管家长不乏叮嘱,学校多有告诫,媒体也有提醒,但每逢暑期,学生溺水、坠楼、触电死亡等意外事件仍频频发生,暑期安全问题俨然已成“止不住的痛”。
青岛市卫生局7月1日发布了全市2012年伤害监测分析,结果同样显示,溺水是0~14岁儿童青少年因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其中农村地区溺水死亡所占比例远高于城市。
根据湖北省教育厅统计,2011年湖北省中小学生溺亡人数达到176人,2012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78人,分别占到当年学校非正常死亡人数的44.4%和46.3%,在各类非正常死亡原因中占第一位。
“漏洞”在哪里?
山东大学[微博]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有些安全事故确属意外,成年人也会因为意外事件死亡,这类确实难以避免意外事件暂且不论,但有些事故明明可以避免,本可避免的安全事件最终还是频频发生,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假期“安全网”还存在“漏洞”。
学校安全教育存在缺陷,致使学生安全意识不强。“虽然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但效果很不理想。”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校长说,很多学校的安全教育课程是“搞形式、走过场”,“大多数学校只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讲注意事项,放假前提醒一次,鲜有实际演练。不少学校采取应试教育的思维和方式搞安全教育,比如出一份卷子,设置一些有关安全教育的题目让学生‘填填空、画画钩’了事。”
王忠武说,分析这几年发生的中小学溺亡案例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在标有警示信息的河段下河玩耍,甚至有的学生在酒后下水游泳。例如,2012年6月9日,山东省莱芜市十几名中学生喝了啤酒后下河游泳,结果造成7人死亡。
学校、家长衔接不紧密,致使学生管理出现“真空”。放假后一些孩子的行动处于无人监管状态。这几年发生的暑期安全事件,相当一部分都是孩子们单独或结伴外出期间出事。
山东省莘县农民工刘长海和爱人一起在济南市打工,13岁的儿子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刘长海说:“由于孩子调皮,爷爷奶奶很难管得住。每次到假期,他总是和伙伴们到处疯跑,我在电话里说他他也不听。这些天看到报道那么多孩子出事,我们都很担心,打算过几天让我老婆回家,专门看住他,过完暑假再来济南打工。”
一些危险水域、路段没有设立警示标志或警示信息不充分。不少出事地点缺乏相应的警示标示。即使有警示标志的,信息也过于简单,例如“禁止下水”“禁止横穿马路”等,不足以给人警醒。
不能指望孩子“安分守己”
教育专家认为,遏制中小学生溺亡悲剧频发,不能指望孩子“安分守己”,需要学校、家长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学生安全意识淡漠说明学校安全教育效果有待提升。“如果我们把掌握知识、升学考试看得比生命教育都重要,把文化科目看得比安全教育课程都重要,把安全教育理解为让孩子‘填填空、画画钩’,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就不可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永远没有真正的保障。”他说。
专家建议,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力度,提升教育效果。教育部门可整理现实案例,制作有针对性的教材,使学生切实领会远离危险、安全避险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还应把安全教育纳入学生的实践活动。
另外,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学校应延伸假期管理,不能认为放假之后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可在假期组织学生集体游玩等,满足孩子们的切实需求。
“没有什么比孩子的生命更重要”。王忠武说,家长应切实承担起法定监护人的职责,孩子放假期间外出,家长最好能够陪同。对于外出打工的家长,如果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在身边,一定要把孩子托付给有监护能力的亲属看管。
在重点水域和危险路段,有关部门可安排人力巡防警戒,或动员周边群众进行看护,做到有人巡、有人管、有人防。对危险道路、河流、池塘等地应标注警示牌,提示危险。警示牌首先要保证质量,不能做临时处理,其次要信息充分,给人以足够警醒。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