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衔接班持续火爆 专家称勿抢跑使衔接变味

2013年08月14日11:37  龙虎网-南京日报    

  报名得托关系找人,各类衔接班“高热”不退

  专家提醒:别一味“抢跑”让衔接变味

  扬子晚报网讯 幼升小的提前学拼音、数学,小升初、初升高的提前学习中学课程……这个暑假各类衔接班热度不减,不少家长[微博]反映稍迟一步,好的衔接班就可能报不上,甚至有家长为了报衔接班特意找人打招呼。教育专家说,衔接班不该是提前学习,大部分衔接班都已变味。

  “高热”不退,近10万学生在上衔接班

  “1对1初升高衔接班,每2小时300元,提分立竿见影……”“汉语拼音、语言、识字、数学等衔接课程,每月上课8次,收费2400元,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假期,各类衔接班的宣传充斥着网络和报纸,也让家长们怦然心动。为了让孩子在新环境里不落后,家长们报衔接班的热情高涨。

  “孩子马上升高一,数学、物理、化学3门学科都报了衔接班,每门课周期15天,一天2个半小时,3门课一共花了6000多元。”家长孙女士说,“孩子同学基本上都在上课,不给孩子上肯定不行,开学后人家学过,你没学,怎么跟得上啊。”

  家长的热捧让衔接班的热度一路飙升。“报不上名啊,找了好几个点也没报上,最后报的上课点离家坐车要近1小时。”家住河西的陈先生说,“孩子在一家规模比较大的培训机构报了初一数学衔接班,20个孩子一个班,每天8点半上到11点。同一时段,该教学点上这一课程的班级还有三四个,一上午该教学点上课的学生就有近100人。”

  “之前没想着让孩子上衔接班,后来因为同学都上,孩子也要求上,但是已经到了7月底。”高一学生家长张先生说,“我咨询了好几个培训机构,报名都已经结束,最后还是托朋友打了招呼才报上的。

  记者昨天采访我市多家培训机构获悉,目前,所有暑假衔接班的报名已全部爆满,不再接受报名。一家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该机构开设了新初一数学学科的衔接班,一个暑假共开设4期,每期上课时间10天,每天4个时间段开课,每个时间段一个教学点有4—5个班,每班20人。记者粗略估算,一个暑假仅一个教学点报名人数就有1600人左右。该机构在南京有4个教学点,总人数就在6400人左右。

  “这还仅仅是一个培训机构,一门学科的报名人数。据调查,80%以上面临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参与衔接班课程。”我市一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坦言,包括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在内,全市参与衔接班培训的学生预计近10万人。

  “重视各类衔接,客观上说是家长认知或素质提升的表现,也是社会关心孩子教育的一种体现。”对于暑期各类衔接班的火爆现象,原白下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丁玉祥说,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进行衔接非常有必要,但衔接并不意味着就是提前学习课程,社会上大部分衔接班已经变味。

  丁玉祥认为,开展衔接的主要目的是补缺,不是抢跑。孩子因为存在一些习惯、知识或能力上的短缺与不足,通过提前参加衔接教育的方式来补齐短板。“比如说,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好,不能正常与人交流,听不懂别人的要求,就可以通过参加故事类培训班,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有些孩子在人际交往上与同龄孩子比有不足,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类的活动。有的孩子习惯不好,有多动倾向,坐不住,可以选择一些体育类或有规则意识的培训活动加强针对性训练。”丁玉祥说,不少培训机构做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衔接。

  丁玉祥认为,一定意义上,衔接教育的主体不仅是学生,也是家长,“家长也要加强学习,了解小升初、初升高或幼升小的起始阶段,在家庭教育方式上有哪些变化,对于孩子而言,其成长或心理发育方面有哪些新的特点,这样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式,与学校教育做好衔接和补充,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

  记者钱红艳 实习生唐徐颖

  各阶段衔接建议

  幼升小:锻炼孩子能静心地坐下来很重要,开始的时间可以是20分钟,以后再逐渐延长,不可操之过急,可以布置一些小“作业”,如看看书、画画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培养一心一意做事,不随意讲话,不时常站起来走动的习惯。

  小升初:要培养孩子独立学习、总结的习惯。建议家长在孩子做完作业后由孩子自己检查,不要养成家长代孩子检查作业的不良习惯。同时训练孩子改掉作业拖沓的毛病。

  初升高:新高一学生要正确面对高一课程的台阶,改变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适当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考后反思与小结的学习习惯。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