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亲子娱乐拿孩子来作秀是无形伤害

2013年10月29日16:04  现代教育报    

  近日,一档《爸爸去哪儿》的明星亲子体验真人秀节目迅速引爆话题,成为网络热词。一时间,陕西卫视《好爸爸坏爸爸》、浙江卫视《人生第一次》、青海卫视《老爸老妈看我的》等亲子节目集体发力,大有取代歌唱类节目引领娱乐综艺的架势。

  《爸爸去哪儿》引进了韩国MBC电视台《爸爸!我们去哪儿?》的版权。有媒体对其走红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排在该节目魅力点第一位的是“孩子纯真的童心”,占44%;排在第二位的是“重新发现了父爱”,占11%;而“作为养育孩子的父母,有许多共鸣”仅仅占到7%。可见,这样的真人秀节目套牢的是孩子的童真,泛娱乐化下其教育功能自然“弱不禁风”。

  大人们“痴迷”于孩子稚嫩的声音、可爱的眼神、奇特的思维方式,却忽略了他们自然流露出的一切情感——喜怒哀乐,应当受到小心翼翼的呵护和尊重。动辄拿孩子来作秀,是到该吃一剂“败火药”的时候了。博取娱乐的噱头,虽说是赚足了笑点、挣够了收视率,无形中伤了孩子,却浑然不知。

  比如,几档亲子节目往往会设置各种“任务”,并有意让孩子应付各种“人为”突发状况。于是,一边是孩子们觉得茫然无措、号啕大哭,一边是演播室嘉宾和电视机前的观众笑翻了天,却美其名曰“学会独立” “锻炼胆量”。难道有意让单纯的孩子们当众遭遇尴尬甚至屈辱的事,就能被“中国式长辈”不以为然地当了笑话来示众?

  再如,在《爸爸去哪儿》中,“萌小弟”Kimi和“小公主”王诗龄可谓友情大爆发,从牵手看山羊到放羊闹别扭,期间无不渗透着孩子们纯真的友情;然而伴随播出,各种新闻铺天盖地袭来——《Kimi王诗龄Cindy“三角恋”》《王诗龄恋Kimi与田雨橙变情敌单挑》,等等“八卦”,着实让人为孩子们捏把汗。树立起这样一个个灌满“快乐”的标签,孩子们的身心在潜移默化之间必然受到影响,莫名当了成人的靶子,孩子们又怎能有健康的快乐? 

  儿童文学家和理论家陈伯吹先生曾说,和儿童“打交道”,就应该“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儿童是作为生命个体的真实存在,有其特有的思维、生活、情感和内心世界。电视媒介虽然天生具有娱乐性,自它诞生起,就担负着娱乐大众的任务。但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对孩子的教育往往需要严谨审慎的态度,其水准高下,往往取决于是否掌握科学的育人原则,是否在故事中渗透教育艺术的方法。作为亲子类节目,在保留娱乐性的同时,更应讲究教育的功能性,倘若全盘拿来娱乐,自然本末倒置了。

  对比国外,红遍欧美的儿童教育电视真人秀节目《 Super Nanny》(超级保姆),虽没有大牌明星和孩子们“被作秀”,但有现场的教育心理专家跟进,通过全程录像,观察不同的教育情境、孩子们不同的心理特征,为家长[微博]当场反馈教育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传授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方法,再让父母学着用正确的方法去帮助孩子。

  当父母和心理专家一同回看录像中自己的行为前后的对比,总会情不自禁流下眼泪——体验到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苦与乐,感悟到家庭教育的神圣。

  这样的亲子教育节目,最大的教育价值在于严谨细致的科学引导,颇有借鉴作用和启发意义。同时,形色各样的孩子自然的童真,不乏搞笑、卖萌,其娱乐的成分也只是一点点佐料。 

  在“娱乐至死”的媒介环境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地成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在助长儿童节目“泛娱乐化”的蔓延,尽管是以“爱”的名义。而真正的“爱”,却要远离浮躁,静下心来尊重和呵护孩子的内心情感,把他们当人去对待,而不是成人手中的玩物。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