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办学理念的学校课程创新实践与思考

2013年11月06日17:42  新浪教育 微博   

  文章内容及观点由北京市白家庄小学祖雪媛校长及其教研团队提供。

  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课程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教育的品质。我们在用今天的课程,在今天的课堂中培养着明天的人。从我们课堂走出去的学生能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能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给整个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ς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我校围绕“基于学校办学理念的学校课程创新”这一主题开展了持续、深度的课程创新实验研究。本研究已经经历了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2011年)形成基本策略阶段。本阶段重点进行了如何进行三级课程整体推进的研究,推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主题课程,探索出了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中相同、相近的内容进行删减整合的主题教学模式,并由骨干教师引领先后推出12个主题课程。

  第二阶段(2011年—2013年)系统深入推进阶段。是在前一阶段基础上的延伸。并借助“北京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项目”研究这一契机,巩固研究成果深入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求,提质减负,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在研究中我们曾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确实有了很大的收获,并取得了重点环节的突破性的进展。下面就将第二阶段研究的主要历程向大家汇报,期望能够得到更多领导、专家老师们的支持和指导。

  一、 确定课程创新起点,引导课程创新方向

  学校课程创新的起点是什么?是学校的核心理念,它能体现学校的价值取向,所以它也是课程创新的灵魂。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尊重”,围绕这一理念要培养具有四个“尊重”:尊重人人、尊重文化、尊重环境、尊重规律特质的“北京情、中国心的世界人”。

  基于学校办学理念的课程创新,是在理念和育人目标的统领下,将各类课程进行整体构建。解决教师就课程说课程、就学科说学科,今天的学习与明天发展的联系不紧密,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与课程学科学习脱节等现实和潜在的问题。通过课程学习将尊重的种子深深地根植在学生心中,即立足当今,又直指未来,为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制定课程目标,形成课程体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建构的起点也是归宿,它是课程体系建构、课程设置、课程整合与创生的依据。如何围绕办学理念建构与之相对应的课程目标呢?首先,对照学校育人目标对已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阅读、画批和分析,如下表:

课程标准梳理内容课程标准梳理内容

  三、围绕课程目标,创新课程结构

  围绕课程目标将课程分为两类:“基础课程”和“主题课程”。

  基础课程重在保持传统优势。依然是分学科、分课程(地方、校本)进行独立学习。不同的是在保证落实国家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强化尊重各相关领域内容的学习,有目的地进行尊重价值观的培育。

  主题课程充分借鉴了国外的课程建设经验,是围绕尊重主题开展的更加开放、灵动的课程。紧紧围绕尊重的四个领域,结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删减、整合、创生,开展跨学科、跨课程的联动学习。使散点知识系统化。

  如:主题课程《我是蓝天护卫者》从学生生活入手,将2门国家课程必修课品社《灾难后的思考》、数学《统计》和四门校本课程选修课进行组合,删减了品社课中离学生生活较为遥远的“退耕还田”等,增加了“雾霾”内容,引导学生基于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数学则借助对雾霾问题调研的数据开展统计知识的学习,在分析问题中感悟复式统计图的应用意义和价值。并开的绘画、电子设计等自选校本课程,又从不同的角度的相关内容学习拓宽视野进一步感悟、深化主题。

  再如:《同是地球主人》,与上一例子方法相同。

主题课程实施流程主题课程实施流程

  基于现在的研究水平,在本实验阶段基础课程和主题课程结构比是“4:1”“4”指一周里有四天上基础课程;“1”指一周 集中1天上“主题课程”,课表安排采用调课平移的基本方法。

  四、 形成创新机制,保证扎实推进

  学校在全面推进课程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三级两翼”的组织机构,市区校三个层级共同组织推进,行政和业务共同参与,把握研究的方向,保证研究的质量,保证了课程创新的进程,既实现了高位引领,又做到了细节的反复研磨。同时,形成了质量监督管理评价机制、横纵向管理机制,有效保证研究的时间和经费支持,还建立了多学科教师联动的机制。

  五、课程创新的主要成果

  (一)课程体系和课程形态的创新

  本次项目实验最大的收获就是:建构并完善了在尊重理念和育人目标统领下的体现白小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在设置中我们补充了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比如:关于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关于使学生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资源等方面及学生探究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突出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信息素养的提升,有效促进“尊重”核心价值理念的落地生根。

  其次,课程形态的创新。

  在主题课程中,创生了多种课程形态。

  第一种:线性必修形态

主题课程主题课程

  (二)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得到提升

  在课程创新过程中,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受益人。在不断的研究与追问、反思与完善中,不仅我个人,我们的整个团队在学校课程思想、课程规划、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管理等方面的领导力也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课程规划能力加强;

  二是课程理解:从“单纯的教”向“为什么教”转变,“对课程表面化的认识”向“纵深理解”转变,树立了大的课程观。

  三是课程创生:从“有什么教什么”到“能自主决定教什么”、从“照搬的教”向“创造性的教”转变

  (三)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1.认知更加系统深刻。穿越了以往割裂的学科体系,穿越了散点的学习,进入了一个主题鲜明的完整的教育情景中,从头到尾能够参与其中,进行体验学习、探究学习,获得多元的收获。

  2.实践能力更强。孩子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在真实、深层次的实践课程参与中回归真实的生活状态,展示真实的自我,获得自由的发展。

  3.学习促进主动发展。学生能够学习迁移,实现自我的主动发展。

  4.学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突破了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定位,学生成为课程开发与建构的参与者。

  通过课程创新,能够提高学校课程的供给力,有效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六、问题与思考

  1.教师系统化思考、构建与实施主题课程的能力有待提升。

  2.课程创新的评价机制和对学生的发展跟踪评价需要健全。

  3.源于学科、高于学科的课程教学设计水平还需提升。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