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14所海淀小学:自主排课促个性成长

2013年11月07日15:15  北京晨报    

  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如何为每个孩子提供更丰富、更多元和更适切的教育供给成为当前课改的核心方向。为了适应学生发展需求,让校园丰富多彩起来,从根本上实现减负增效,海淀区去年起确定14所小学率先开展“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保证国家课程优质高效地实施,并结合各校特点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晨报记者近日走进该区部分小学课程整合实验校,探寻小学课程创新实验的“海淀经验”。

  中关村一小

  开放 选择 生态 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据了解,在学校“做最好的我”核心价值选择的引领下,中关村一小围绕“品德成人 学习成才 做事成功”的学校培养目标,将学生素养定位在“会学习、敢负责、能担当、懂生活”,结合学校原有课程基础,构建了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程组成的中关村一小大课程观。

  其中,必修课程主要指国家课程,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学校自主研发的与国家课程整合的必修课程。在选修课程的建设中,该校在原来课程门类的基础上,围绕学生培养目标和学生素养重新进行了整体建构,包括“道德与公益、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国际与理解”六个领域。活动课程则涵括节日、社团、仪式、毕业、研学、家长[微博]等六大领域,其中,毕业课程包括中学特级教师课程、中学游学等;研学课程包括自然之旅、研修之旅等,家长课程包括和爸爸妈妈看社会、家教讲堂等。

  在中关村一小校长刘畅看来,“开放、选择、生态”是该校课程的核心词,满足学生对课程多元、自主、可持续的需求。

  在中一小的课程建设理念中,课程就是一种有目标指向的教育行为。“目标开放了,内容自然就开放、多元了,由此带来的就是方法途径、资源和评价开放了、多元了。”刘畅校长表示,该校 “选择”课程理念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增加的是选择,而不是内容。因此学校选修课的定位要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国家课程之外的增光添彩,变成了国家课程的一部分。比如,该校在三年级拿出一节艺术课一节科技课,开设科技和艺术的选修课程12门;在四年级隔周拿出一节语文课、数学课,每周拿出一节英语课,为学生开设了11门选修课。

  据介绍,中关村一小的课程设计理念凸显自然、持续和发展的“生态”理念。该校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的整体。值得关注的是,中关村一小课程的建设,把老师推到了前台,成为课程研发、实施的主人,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真正的课程改革不是整齐化一的,应该是因师而异的、因班而异、因生而异的。”刘畅表示,学校需要做的是点燃、激发、放权,然后是给教师、班级、学生创造机会,提供空间和支持。课程才能由以学校为本走向以班级为本、以学生为本,实现全人教育,使每一个学生成为他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

  七一小学

  家校联手  为学生发展创造“大空间”

  作为海淀区“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十四所实验校之一,七一小学力求通过“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实现育人目标”,学校课程设置从内容维度上设置为语言文字、科学探索、艺术发展、社会责任、运动健康、海军海洋、国际视野七个领域。每一个领域的课程形式又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主题融合课和实践体验课四个类型。

  七一小学校长张建芬介绍,针对目前小学分科过细的问题,学校开展了跨学科主体单元教学,即学生使用学科中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超学科技能分别对主题进行探究的学习。在这一教学模式中,首先各学科教师在一起沟通有共同主题的授课内容,然后制定这个主题的教学目标,再由不同学科的老师分别上课,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上的整合、学生能力发展上的综合。

  张建芬认为,“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形式,孩子们在课程设置的各种活动中体验着不同领域的校园生活,收获着快乐,感悟着知识,建立了自信。七一小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创造无边界课堂。该校为一年级的新生设计了社会责任领域的适应性课程“好奇宝宝总动员”,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专业教室、参观行政办公区、图书馆,了解学校文化,然后通过画学校的活动,培养孩子了解学校、喜欢学校、缩短适应环境的时间。

  另外,实施课程整合实验一年多来,学校组织了多次家长座谈会,征询家长意见,家长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课程设计融趣味性、互动性、参与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中午快乐大课间活动也有家长的参与,良好的家庭学校的教育合力正在形成。

  据介绍,七一小学在选修课设计上探索“丰富性”和“层次性”,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空间。该校在每周一至周四的下午为一、二年级的学生开设了选修课,分别提供了“体育艺术类”“学科探索类”“社会视野类”课程,孩子们通过网上平台自主选课,在选择中逐渐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在必修课上,七一小学除了进行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和学科内容整合之外,同时重视三维目标的落实,语文课和书法、绘本的整合,将孩子们的综合语文能力放在第一位;建设合作学习的课堂,让“会交往”的目标借助教学方式的改变而自然实现。

  五一小学

  幸福素养课程  助力师生幸福成长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是对教育本质最深层的追问。”海淀区五一小学陈姗校长表示,该校围绕“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一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人文、科学、身心、艺术、实践”五种素养为目标,构建五一小学“幸福素养课程体系”。

  据介绍,五一小学将课程分为“人文、科学、身心、艺术、实践”五大学习领域,每一领域又包含“基础性”、“拓展性”两类课程。其中拓展性课程包含校本必修和校本选修两类。无论是基础性课程,还是拓展性课程,都围绕五个领域落实和强化五种素养。同时还打破学科与学科、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之间的壁垒,突破传统课程模式,自主开发了各类综合性课程。

  陈姗校长介绍,在实施课程体系上,要把基础性课程做实,以学定教、减负增效。基于该校生源特点和教师实际,学校以更好地实现国家课程目标为指向,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变教与学方式、调整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比如语文学科根据师大版教材主题单元及体裁特点,探索单元整体授课,改变传统逐课讲授的教学方式,推出“预读课”、“导读课”、“自读课”三读课型。

  五一小学在幸福课程实践中把拓展性课程做精,守正出新、彰显特色。学校着力开发“传统文化”和“实践创新”两类校本课程,逐渐形成“一点两线、守正出新”的课程特色,彰显学校的育人特色。

  据了解,在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中,五一小学以守护“民族之根”为目标,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开发了“诗韵飘香”、“国学养正”等课程。在实践创新类课程的实施中,该校以滋养“民族之魂”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创新能力,开发了“小小探究者”、“电子技术”等课程。

  另外,五一小学努力探索把综合性课程做活,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该校相继开展了“相关内容的主题式学习、学科之间的整合式学习、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等研究与探索,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链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如“主题整合周”活动、、“幸福明天主题课程”和“PBL研学课程”等综合性课程。

  伴随课程改革实践的推进,五一小学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打通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形成了符合该校办学理念及发展需求的课程架构;教师的研究视野从以往单一关注课堂教学,逐步发展到以课程和课堂相结合的崭新维度思考学科教学;新的课程为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在“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育人过程中,五一学子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可喜的提升。

  北医附小

  灵动课程 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绽放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得轻松,个性得到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是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重点。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通过整合学科内、学科间、课内外的课程,探索建设“灵动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方式,把课堂交给老师和学生,充分调动了老师与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北医附小校长田国英介绍,学校针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梳理,重新分类、整合,在40分钟实施模块教学,提高课堂实效,实现学科内整合,如在中高年级语文学科中进行尝试性模块教学研究,将阅读与写作对接,实现读写一体化。针对不同学科,内容存在重复、交叉问题进行整合,实现学科间整合,该校将美术学科《电脑美术》与信息《绘画》学科相重合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神奇的画笔》课程;利用整合后的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长短课时,实现内容整合的同时带来时间整合,其中,70分钟连排课、60分钟选修课为长课时,安排音乐欣赏、心理拓展、实践活动等课程,10分钟的经典诵读、20分钟的快乐午间欣赏为短课时。加强跨学科、跨年级的学科间主题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据介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该校努力做实“减法”,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开设学生喜欢、有助于拓宽视野及个性成长的“主题研究课”、“综合实践课”以及兴趣选修课等,在学生学习深度和广度上做好“加法”。本学期,通过对学生的进一步调研,学校将部分选修做了调整,共开设选修课49项,社团16个。每周五下午一小时是全校选修课时间,学校的选修及社团课程遵循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由学生自主选课、教师走班上课、长短课分设、家长特色课堂等。“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工作改变了学校课程设置僵化、刻板的弊端,使三级课程中交叉、重复的知识点得以整合优化,加强了40分钟一节课的编排弹性,充分体现了课程本身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差异性特点,得到学生、家长、老师的广泛好评。

  ■权威观点

  海淀课改

  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如平表示:海淀区“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工作有三个目标:第一,减负,通过课程整合解决各个学科之间、学科内部的交叉和重复问题,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第二,通过课程整合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轻松、愉快、活泼地学习生活;第三,为学校落实办学理念、实施教育提供一个重要载体,通过课程整合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这三个目标来看,海淀区“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工作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可选择的课程较多,能充分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此外,海淀区“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工作比较积极、稳妥。海淀区“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工作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对北京乃至全国的课改具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对今后课改的三点建议:第一,课程本身需要强调科学性,包括学科间的边界、知识内容的深度、时间安排、实施手段等问题;第二,整个课程整合不仅涉及学科本身,更是学校定位、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的重新确立,应把这些互相关联起来。也应将课程领域、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实施方案打通,进行关联;第三,制定科学、超前、简易、可操作的评价方式评价课改成果。

  晨报记者 罗德宏 王璐 实习记者 刘佳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