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一堂好课可以养成学生的素质

2013年11月12日15:15  现代教育报    

  王建宗(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很高兴所写的教师上“好课”系列谈,不仅受到了老师们的关注,也引起了行政领导的注意。最来,见到了一些市区级行政管理者,他们在肯定文章有价值的同时,还就问起了关于上“好课”的标准问题。

  教师上“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呢?有一个根本标准,指所上的课是否一以贯之地体现出了“以生活的形态,用知识引发了学生的认识,进而养成了学生的素质”。有六个具体的标准,体现为:基于学生生活背景,基于原有知识前提,基于内涵实质,基于本质直观,基于逻辑展开,基于理性实践。

  上“好课”的根本标准是:“以生活的形态,用知识引发了学生的认识,进而养成了学生的素质”。之所以将此定为根本的标准,是因为,任何知识的产生,都是生活实践的结晶,任何知识的再学习,也能够,且只能够通过知识还原为生活的形态来实现。

  作为实践认识结晶的知识,一旦内化为学生的文化意识,就可以通过认识,使其行为表现出理性智慧。通过这样的认识过程,学生的生活实践也就有了文化的充盈,体现出来素质的提高。教育就是这样点点滴滴地、耳濡目染地、润物无声地、水到渠成地、心灵手巧地培养着学生,使学生越来越有了素质,越来越有了创造,越来越有了本领。

  这一“好课”根本标准的核心是“认识”,即知识一定要内化为学生的认识。综观人类发展史,不难发现,人类文明的传承,文化的进步,无不建立在“认识何以可能”“认识何以实现”的基础上。以“认识”为内在根本动力的学习,是伴随人的认识形式,发生在实践中的。认识的形式与人的实践的具体内容,二者是相伴相生,互为因果的。这一过程,就是哲学家们所说的“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就是心理学家们所建构的“刺激——反应——行为;S-O-R”模式,这一模式的建立,意在证明认识的发生,知识的形成是各种认识要素的有机统一。

  有了根本标准,就可以研究在这一标准基础上,“教”应该如何更好地具体体现出来。概括来说,其体现一定是认识与知识是统一的,而不是分割的;认识与知识应该是融合的,而不是灌输的;认识与知识一定是本质直观的,而不是表面浮浅的;认识与知识一定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而不是理论脱离实践,或者是实践脱离理论的。这一根本标准的展开,包括了六个具体的标准要求,下期将具体来谈。

  (教师上“好课”系列谈之七)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