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家长孩子共同值日是有益亲子尝试

2013年12月03日10:43  现代教育报    

  本社评论员  线教平

  近日,西安一所小学的学前班内,出现了几位家长[微博]的身影,他们拿起抹布忙活起来,和孩子一起值日打扫卫生。这一做法在学校已持续三年。一面是学校以此带动亲子互动的热情,一面是家长们的抱怨:“这样难免会耽误工作。”而争议的背后,也可看到学校的良苦用心:通过常规的活动,用老师和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带动学生动手能力慢慢增强,也让老师和家长获得了共同交流的机会。

  近年来,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问题频现,一些“虐童”事件触目惊心。不可否认,社会工作的巨大压力让许多家长难以“兼顾”孩子,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却没时间陪伴孩子,甚至把教育的责任一股脑交给学校。这所小学尝试把 “亲子互动”环节融入学校,尝试为孩子和家长提供更多陪伴成长的机会。对孩子来说,在同学和家长面前展示自己,多了一次难得的表现机会;对家长来说,“身教胜于言教”,对教育有了更深一层的体验。

  现代幼教理论认为,学龄前儿童与家长的关系应该是“伙伴”,“家长参与”是重要内容。其中,家长与老师之间要有合作与交流,要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过程的多样化活动。在美国,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为“家长参与”提供法律约束和保障。中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和幼稚园可以单独胜任的,需双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西安高陵县这所小学的学龄前教育在积极尝试,为“家长参与”开辟新的渠道。传统的“家长参与”,更多是体现在家长会、与教师约谈等层面,短暂的会面时间难以给孩子和家长提供深层互动的机会,更没有一起进行活动参与的亲身体验,教师们更多是以解决孩子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缺少孩子的主体参与和潜移默化的引导。长此以往则流于形式,效能低下。

  2012年,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家校共育话题”:要推动中小学全面设立家长委员会。“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在义务教育中早已被提上日程。而这一问题在学龄前教育中的落实则同样不容忽视。其实,“家校共育”有很多实施的途径,如学校鼓励家长参与教育、建立家长开放日、学校为家长编写家庭指导手册、共同举办晚会同台表演,等等。

  西安高陵县践行“家长参与”的新形式,坚持三年值得肯定。但从目前来看,校方的做法只能算成功了一半,只有更多地家长深刻理解“家校共育”的理念,认识各自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和责任,特别是让家长们看到实际的成效,自发地形成一种风气,才能发挥这一举措的最大效能,让学校积极的付出不只是“一头热”的愿景。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