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中学高二(2)班 袁月亮
“孔融让梨”的故事从小便扎根于所有人的心中,人们赞美孔融谦让的美德。然而,当三年级小学生说出“孔融让梨我不让”的言辞时,老师给了个大大的叉。
或许这位小学生回答得太过绝对,可是,在当今时代,我们确实需要合适的理由来谦让、礼让,甚至忍让、退让。
正确的礼让固然是好的,它可以使个体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日常生活中,公车上让座给老人是尊老的表现; 将好的东西让给弟弟妹妹是爱幼的体现; 男士主动为女士们打开车门是其绅士风度的表现……如此之“让”是日常生活中的“礼让”,它能够令一个人展现出不凡的谈吐、脱俗的气质、高尚的人格。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适当的礼让可以展现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提高国家的地位,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间接表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若与那些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正面争锋相对,势必对中国有利的概率会少很多,这时就需要忍让一些,退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前进,也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必须做出的牺牲。正所谓“韬光养晦,大有作为”。
这些“礼让”是中国应有的气度,然而,有时中国人并不会笑脸相迎的退让三分。我们不能一味地“让”,应需合适的理由。
日本人曾经宣称抓到了一名小偷而且是中国人,由此想要打击中国。在这时,中国领导人对此的回答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给了日本人一个有力的回击,将他们驳斥得哑口无言。又如在钓鱼岛的领土问题上,中国从不会忍让日本的无理取闹,而是积极应对,派出了强有力的海监船队和海军舰船,不断在钓鱼岛海域巡逻执法,维护中国领土的完整。在这些关系到国家尊严的原则立场上,中国人是绝不会“让”的,而是会誓死斗争到底的。
是的,“让”并不是无原则的。作为礼仪,我们“让”是合理的,否则岂不失了自身的修养?倘若面对那些伤天害理或是侮辱人格、国格之事,那不必让,若此时忍让,那是不明智的表现了。因此,要正确的“让”,就需要有辨别合适或不合适的思维标准。
一个国家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谦让、礼让或忍让、退让,就需要不断培养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不是在电视中所见所闻的受贿者,而是时刻为国家着想,并在任何国家事件中都能准确应对的领导者。只有这样,中国才会在“不让”时体现其威信与尊严,在“让”时,也让得合理,受人尊敬。
“孔融让梨”的故事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人将它传承,传承美德,传承民族精神。在其中,我们也应添上时代的魅力。这个时代,需要“让”,更需要合适的理由“让”。不是极力反对,亦不是一味支持,而是坚持原则,维护正义,是一种理性的“让”。
千千万万种“让”,需要千千万万种合适的理由,如此般,创造出一个充满真善美的和平世界。
点评: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作者由三年级小学生的“孔融让梨我不让”的言词引发思考,提出论点。然后由小及大、由个体到社会对中国传统美德“礼让”作了充满辩证的探讨。层次的清晰明了,论证的有理有据,首尾的关合照应,无不显示了作者驾驭议论文的功底。
(指导教师:姜玲)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