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评论员 线教平
凌晨排队、万人冲刺、开门不到五分钟伸缩门被挤坏,北京市少年宫的招生场景,直让不少旁观者纷纷大发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父母之所以如此“奋不顾身”,其原因不那么简单,切不可一刀切。
首先,的确有社会的功利性需求,一些家长[微博]们期待孩子学成一技之长,在未来升学竞争中拥有更多实力。但也有不少家长还是为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机遇,让他们有更多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空间。正如某网站“家长热追少年宫动机”调查显示:近七成家长认为,4至6岁这部分孩子由于处于学龄前幼儿教育阶段,没有学科类学习压力,在少年宫可以发展科技兴趣、培养艺术修养。
其次,近年伴随素质教育的推进,青少年课外可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如何让他们用好这段宝贵的成长时间是校内外都需要迫切解决的新课题。据统计,青少年每年累计假日和校外时间近170天,84%的成长空间在校外。而少年宫作为青少年发展校外教育的重要基地,是与学校教育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实践大课堂,再加上与一课时动辄几百元的社会培训相比,市区少年宫可谓“物美价廉”,自然成为家长争相追逐的好学堂。然而,一面是家长们如此强烈的愿景,另一面却是万人蜂拥、不堪重负的现实,这不仅反映出社会普遍的发展孩子兴趣、特长的焦虑,也暴露出当前优质校外教育资源的缺乏。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倾向,“兴趣和爱好犹如催化剂,它不断促进儿童青少年去实践、去探索,去对某个问题加以思考”。而儿童的兴趣是来自他们的本能和经验,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处理好内心需求与少年儿童自身需求的关系,不能任由内心的焦虑变成拔苗助长的“催化剂”,不顾孩子的意愿,一味追风、求多求全。
其实,颇感压力的又岂止家长们?北京少年宫作为北京唯一的市级少年宫,5764个学位却要面向全市120万中小学生。优质校外教育资源的缺乏和不均衡是其根源。针对目前校外教育需求矛盾突出的问题,一方面要更加开阔思路、加强整合,努力拓展校外活动渠道,另一方面还要建立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将校外教育和文化活动列入学校课程,尽快杜绝“白日空”现象,提高活动场所利用率。令人欣喜的是,这一问题已经引起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在昨天发布的《2014年北京市基础教育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提倡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形式,建设47家乡镇校外活动站,开展体育、艺术、科技等各类兴趣和社团活动。
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培养人,是要培养人格健全、独立思考、身心健康的人,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校外教育理应承担起这样的使命,让不堪重负的少年宫也得以“减负”,让更多的孩子们在校外教育中留下美好的记忆••••••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