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强迫学习是极端走偏的教育方法

2014年02月26日10:51  中国教育报    

  ■一些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认为,增加压力是促进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办法。然而,不顾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不考虑对学生成长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而任意施压,只能说明教育者无能、无知、无情。

  ■现在社会上对学校的各种做法产生了明显的意见分歧,批评教育的人,甚至在各种极端观点之间随意穿越——思想混乱带来对教育的评价混乱,导致办教育者和管教育者无所适从。

  最近各地接连出现报道,对部分中小学在刺激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采取的“方法创新”提出质疑。

  北京的一些学校,或设置“荣誉座位”,教室前两排8个位置留给大考成绩最好的或成绩进步最快的学生;或让学生按照成绩排名选座位,成绩最优的学生“有优先权”;或采取“一帮一”排座法,把成绩优秀和较差的学生排在一起,“以先进带后进”;或组建“学习小组”的方式,将成绩优异、中等和较差等不同层次的学生编在一起,实现“学生资源优化配置”,如此等等。

  海南一所学校要求学生之间互相“挑战”成绩,列出计划和目标,并留下挑战者、应战者、见证者的签名。1月23日,该校一名13岁初一女生在得知期末考试成绩不佳,挑战失败后1小时,跳楼自杀。

  南京一所小学,一位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一名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全组学生都被罚一起抄课文。

  由于不是全国媒体集体行动,各地种种的“方法创新”没有机会集中展示,但仅凭上述学校和教师的“创举”,就不难想象现在稚嫩的学生已经被人为强加了多少不必要的压力。当然,其中有些办法有可取之处,比如引导学生间互帮互学,不但对学业有利,还能促进同学关系,培养乐于助人的精神。

  毫无疑问,增加压力是这些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认为最有效率的促进学生学习的办法。“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一则,除了压力,学校和教师就没有其他更有效的办法了吗?为什么只专注在一条道上变花样?二则,再有效的办法也有其限度,难道不用考虑学生的承受力吗?靠一味加压,学生的成绩就能无限提高?三则,也是最重要的,即便加大压力能产出成绩,难道就可以不顾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不考虑对他们成长可能产生其他的负面效应,而任意施压?如果第一点说明教育者无能,第二点说明教育者无知,第三点显然是无情了。看似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实际上是拿学生成绩争教师、学校的绩效。至于发明“挑战书”,最后让学生付出生命代价,还以自杀发生在寒假而推卸责任的学校,就属于彻头彻尾的无耻了。

  一些学校、教师的做法明显不当,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产生不了正面效果,比如作业“连坐”——不但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还涉嫌侵犯未成年人的权益。可是为什么没有见到上级主管部门出面制止,或者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分和纠正呢?监管的缺失是不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走火入魔”的诱因?

  更发人深思的是,现在社会上对学校的各种做法产生了明显的意见分歧,有时几乎毫无道理可讲。比如,对成绩优秀者可以优先选座位,公众有意见,可以理解,但对成绩优秀和成绩不佳的学生同坐,倡导互帮互学,舆论照样批评,认为“没有给学生选择权”。反过来,对于“连坐”,有些家长[微博]甚至专家却表示赞同,认为“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如此是非不分,给人感觉是只要涉及教育,国人包括部分专家就会失去基本判断能力。

  追根溯源,今天在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上,许多人几乎已经没有概念。或者高谈公平,强调社会流动渠道必须畅通,或者标榜竞争,要求教学必须出效率;或者忽视人才培养而空谈尊重未成年人,或者只要成绩出人头地而不管学生人格成长。最悖谬的是,不但人人可以批评教育,不需要任何门槛或资格,甚至在各种极端观点之间随意穿越。思想混乱带来对教育的评价混乱,导致办教育者和管教育者无所适从。如果说中国教育有病甚至病得不轻,那么整个社会可能同样有病,而且病得更重。因此,要治好中国教育之病,必须先治好社会之病,否则病灶不除,教育实在难以迈开大步。(顾骏)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