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不均衡怎解就近入学难

2014年03月04日16:30  现代教育报    

  据教育部消息,教育部要求到2015年,包括北京、天津、青岛、深圳、济南、西安在内的19个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据悉,这19个大城市指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2月18日人民网)

  “就近入学”的要求,已经提了近30年。 早在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就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不仅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更是一项法律规定。但为什么直到如今,“就近入学”依然是一道难解的课题,问题的症结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从“就近入学”政策的初衷来看,政府制定小学生、初中生就近入学的政策,是为了减少学生升学时的竞争性,同时减少学校接收学生时的选择性,从而在更广泛的基础和更全面的层次上推行义务教育。试想,当一个学生刚迈出家门就可以走进校门,对他而言,接受义务教育无疑就成了一件再自然、再方便不过的事,何乐而不为呢?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竞争性和学校的选择性却很难绝对避免,为什么?由于历史因素等原因,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当下中国,几乎任何一座城市的中小学都会分出三六九等,不同等级的学校拥有不同等级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甚至享受的政策资源也不一样。在此语境下,绝大多数家长[微博]都会尽其可能地将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要么拼能力拼成绩,要么拼金钱和权力。

  九年义务教育是针对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的法律行为,“公平”乃“义务”的题中应有之意。无论是学生的“择校”,还是学校的“择生”,都是对义务教育中公平原则的破坏。归根到底,教育资源不均衡,“就近入学”问题难解。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教育均衡发展力度,注重规划,加强调研,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一般学校和基础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使辖区内履行义务教育功能的学校发展趋于均衡,布局趋于合理,同时把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一项硬指标,倒逼各级政府重视教育均衡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才能从客观上削弱名校、重点校的优势和吸引力,限制他们“择生”的内在冲动,使所有学生在就近入学的前提下享受到平等的、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义务教育步入更加扎实、稳健的发展轨道。         □袁浩(河南 职员)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