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对话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李晓琦

2014年05月22日15:27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新浪教育[微博]讯 5月22日,北京市中关村四小校长李晓琦接受新浪教育频道专访,她具体阐述了中关村四小“每个人都是重要的”的教育理念及其课程设置的贯彻情况,并对中关村四小的特色教育以及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等问题进行了解答,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亲爱的新浪网友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新浪教育频道的校长在线节目,我是主持人王莹[微博]。今天我们特别荣幸请到了中关村四小的校长李晓琦,欢迎李校长,请您在这里和各位网友打声招呼。

  李晓琦:新浪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李校长,我知道中关村四小成立了有11年,2003年成立,其实这个时间不算很长。您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中关村四小的办学理念是什么。

  

  李晓琦:其实这所学校成立于2003年,当时是因为海淀区为了满足中关村地区高科技的发展而特批的一所公立小学。在当时这所学校的老师是来自不同的地区,也就只有20多位,学生也就只有100多名。

  主持人:最开始建校的时候。

  李晓琦:对。我的前任校长刘可钦校长就和我们的老师一起来商讨,究竟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方向能够指引我们。有一句话就慢慢的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这句话就是“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即使这所学校只有20多位老师,一百多位学生,20多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就变得凝聚人心。它能够迅速地让大家聚集起来。只有这一句话还不够,究竟我怎么成为重要的呢?于是后面两句话也就运用而生,最后形成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

  主持人:也算是对这句话的一个具体的阐释。

  李晓琦:对,慢慢这三句话就构成了四小的核心价值观,它就相当于是一棵树的树根一样植根于这个学校的土壤当中,得到了老师、孩子和家长[微博]们的认同,从而它也指引着我们的行动。

  主持人:一直指引了这十一年。

  李晓琦:对,这个核心价值观到现在提起来都还非常熟悉和亲切。

  主持人:具体是怎么做的?从我们的课程设置、从学校的管理,是怎么把这三句核心的理念贯彻在其中的呢?

  李晓琦:我们也有一句类似于广告词的话:因为深植人心,所以无处不在。一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如何体现在学校的课程当中,我们就要学会去追溯学校的历史,在学校的历史脉络当中,找到让我们有高度认同的,又能够唤起大家共鸣的教育哲学。我的前任刘可钦校长在和海淀区做特色文化项目的时候,大家经过碰,提炼出四小的教育哲学,这句话就是“儿童站在正中央”,我们要创造一所开放的、包容的富有知识性的环境,为每个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这是指引我们从核心价值观到学校的教学理念、教育理念,这样的一个演变的过程,慢慢的变成我们的行动,就是我们究竟要创造什么样的课程。因为课程它可以牵动学校所有的脉络,它连接着学校的愿景,让我们学校成为一所具有国际视野、符合儿童特点、体现科技进步、彰显学生个性的这样一所现代化的学校。

  主持人:这个课程我们会有变化吗?小学课程会按照教学大[微博]纲,我们又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创新和改变?

  李晓琦:您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核心就是我们怎么理解课程,如果把课程理解为学科,理解成为教材,我们几乎空间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在一定的框架下,也许能做出一些改变,但并不是我们期待的简单的、单一的变化。

  刚才我提到课程是连接到学校的愿景的,同时它也会带来教师的发展,同时它也会通过学校的团队的建设,创造适合学校的文化和空间。我们就想究竟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够链接到愿景,才能带来教师的发展,才能创造学校的文化呢?我们在这儿就把课程的概念进行了一个重塑。

  刚才您提到教材、学科,可以是一种狭义的课程的存在,是从国家课程到校本课程这样一系列的规定,但是在四小,我们主张课程是学校全部生活的总和,学生在学校所有经历的活动和空间都有教育的意义。所以,这是课程。我们为什么要定义这样的一个课程呢?当我们这样去理解课程的时候,会怎么影响我们的行动和观念呢?有了这样的一个观念,我们就会认为课程不仅仅是学科,课程包括教室里面,包括教室外面,也包括活动,甚至包括校内和校外。但是课程是学校生活的总和,恰恰是软化课程的界限。

  主持人:这样学生会不会觉得很累,无时无刻都在上课,教室里面上课,到教室外面还有课程?

  李晓琦:你提的这个疑问很多网友都有,那是因为我们把课程仅仅理解为上课,或者我们认为孩子的学习只会发生在上课课堂当中,而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是无处不发生的。而我们做课程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校当中的所有的生活都具有教育的意义,让学习无处不在。

  主持人:具体有什么样的举措?比如课外的课程怎么界定、设置?

  李晓琦:提出这样一个核心的概念,对课程重新的理解和建构,我们就想如何来行动。在这个行动过程当中,我们有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先从最熟悉的,从我们最想整合的地方开始做起,于是在2012年我们成立了中关村四小的课程研发团队,研发团队的老师来自不同的学科。既然我们要做这样的整合、融合,就要有不同学科的老师进来,同时他们也非常有热情。因为我们在四小做任何事情都不希望抓壮丁,也不希望齐步走。所以当我们提出课程研发项目的时候,是这些老师自愿参加的。

  主持人:因为每个人都很重要。

  李晓琦:对,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发挥作用。我们从哪儿开始做起呢?其实在我们形成这个架构的时候大家先尝试建立一个儿童本位课程的地图,这个地图包括儿童的自治课程、节日课程、慈善课程、体验课程。

  主持人:还有很多很多类。

  李晓琦:对。这样一个分支,这样的一个地图,其实把我们原以为很复杂的东西大家去做。

  主持人:孩子的兴趣也会很高。

  李晓琦:对,而且在这样一个研发项目当中,我们的假设是老师不仅仅是一个执行者,不仅仅是一个实践者,我们相信老师是有创造力的,是有领导力的,我们把老师确定成为一个课程的领导者,所以我们给老师很大的空间,你可以进行创作。比如说像自治课程,最开始这样一个想法来自于体育馆是被闲置的,很多孩子想去玩,但是中午的时候又没有人监管,所以老师很怕安全问题,没有人管。还有一些器材被锁到器材室里,孩子也没有充分运用起来。这个时候老师和孩子们就一起开发了四小的自治课程,把器材还给孩子,让孩子作为器材的管理者来进行管理,把体育馆交给孩子进行管理。这一系列的过程当中,孩子们又一起开发了乐学币,建立了乐学币银行。

  主持人:什么是乐学币,听起来有点小管家的意思。

  李晓琦:其实这个事情要从当时器材交给孩子们进行管理说起,有二年级、六年级不同的孩子组成了一个小团队来进行管理,其中有一天我参加了他们的圆桌会议,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的问题是如果器材丢了怎么办。这个时候就有的孩子说,我们把这个事情告诉他的班主任老师,让他的老师来处理这个问题。还有的孩子说,我可以到大喇叭去广播,结果这些措施都被其他的小朋友否定了,遇到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依赖老师,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我们让他认为自己不对,不是说让他没有面子,所以我们要想到一个更合理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他们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案是,如果谁借了器材没有还,就会被列入黑名单,他的信用指数会降低,他再借用这个器材的时候就会受到限制。

  主持人:这跟银行的信用卡管理一样。

  李晓琦:对,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是淡化出来的,他只是在旁边进行观察。最后只是进行一个引导。而把解决问题的机会完全交给我们的孩子。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非常吃惊地发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他学会自己来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会在他长大以后的社会当中实际面对到。

  主持人:无形中他的能力也锻炼了。

  李晓琦:对,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老师发展了什么?我们的老师会慢慢的去理解孩子,去懂孩子。而事实上孩子只有被动的时候,他的潜力才可以得到无限的释放。

  主持人:老师也才敢放手。

  李晓琦:对,所以我们的老师其实是用他自己非常本真的语言来表达他在这个课程创造过程当中的思考,那就是要保护好孩子的热情,维护好孩子的公共空间,引导好孩子的需要。这样的话也许在教科书当中或者是在一些专业的教育学原理的书当中很难看得到,但是它却非常的真实,又非常的富有哲理,而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要尊重我们老师自己的知识创造,尊重我们老师自己的理念。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论是老师这个团队,还是我们孩子的发展,都因为课程的研发而不断的得到创造,不断的得到萌生,得到发展。

  我刚才举的这个例子,其实只是自治课程的一个小小的例子。刚才提到乐学币,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衍生出来的,因为大家觉得需要有凭证才能借,有了这个凭证,可能和其它的生活才能连接起来。包括银行的行长也会给我发他的方案,这个方案就是讲当乐学币流通不好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措施,这都是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做的银行的行长,他来设计的这些方案。

  回到我们最开始想做课程的目的,其实就是我们希望能够让孩子在学校所有的生活空间富有教育的意义,从而实现一所理想的学校,一所开放的学校,一所包容的学校,一所为学生提供支持的学校,让每一个孩子有发展机会的学校。同时又带动了教师的发展,因为我们希望教师是一个创造者,教师是课程的领导者。

  主持人: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李晓琦:执行者。

  主持人:像很多老师在管理或者是教学了若干年之后都会感觉很枯燥,觉得自己是周而复始的在重复一样的事情。但是经过这样的互动,孩子是在成长,教师在孩子的这种变化和刺激下,他也是在不断成长的,他就不会觉得自己的职业是枯燥的,一成不变的。

  李晓琦:对,所以我就想再回到您刚才提到的,为什么老师有可能会有倦怠,因为他总是在重复性的工作,任何一个人如果总是做重复性的工作,没有带着自己的思想,没有带着自己的理想、梦想和兴趣的时候,都会有倦怠的可能性。而做自治课程的老师其实是一位只有20多岁的体育老师,他跟我讲到一个故事,是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的前任刘可钦校长,让他看一些关于选器材的有意思的书。他刚开始想这有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选择器材。可是等到5、6年以后,他自己有了做老师的体验之后,他忽然觉得如果器材很多样,孩子会多么的有意思。这个老师讲了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感动,非常打动我,他说那时候刘校长并没有逼迫我去做这件事情,但是我知道他一定可以看到我会看到的。所以,我想我们做学校的管理者或者是做学校的领导者,我们并不是要强迫老师的行为,而是我们要让老师们有自己的想法,要让老师有自己的思想,要让老师的心里有一颗未来可以萌发的种子,这是我们应该担当的一个责任和使命。

  刚才我想通过一个简单的课程的推进,来试图阐述我们的愿景,怎样来实现,我们的教师怎样来发展,我们的教师团队如何来建设,包括我们学校的领导者所要担当的一种使命。

  主持人:而且李校长,你发现了,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下,可能强制的管理也好,教育也好,都不是很有成效,但是这种无形的影响力,可能会对老师,会对孩子,会对每一个人都会有巨大的改变。

  李晓琦:对。

  主持人:我们希望学生有什么样的体验,我们就要让我们的老师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老师有创作的空间,有遐想的可能,有可以行动的一种热情的时候,他也会无形当中把这样的一个影响力带到我们的孩子身上。

  主持人:这是我们的一个愿景。我们在孩子小学阶段会有一个培养的目标吗?我们希望中关村四小走出去的孩子,他具备一个什么样的特点?

  李晓琦:您提出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每个学校恰恰是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来定位这所学校的发展。在四小我们非常明确的提出四小的学生发展目标是忠于祖国,做负责任的未来世界公民。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忠于祖国”。

  主持人:这应该是放在最核心、最第一位的。

  李晓琦:因为我们是中国的学校,我们培养的是中国人,所以他要有爱国的情怀。后面“做负责任的未来世界公民”,这里面也有几个关键词,“公民”、“世界公民”、“未来世界公民”、“负责任的未来世界公民”。我们希望四小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仅在当下是幸福的,而且在未来是有担当的,他不仅是有爱国情怀的人,还是有国际视野,能在世界这个大村落当中有责任感的公民。

  这是我们的一个学生发展的目标。这样一个大的目标,如何把它变成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我们的社会人士又能理解得非常通俗的一种方式呢?我们就把它演绎成了几个短语,懂规矩、有灵性。这是我们要培养的四小的孩子的样子。懂规矩,不仅仅是我遵守规则。四小的孩子要学会建立规则,这就是所谓的公民的一种素养,在大家共处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来建立规则、遵守规则,同时有灵性,又指在我们建立规则、遵守规则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具有变通的能力,我们如何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像懂规矩、有灵性、有特长、富爱心、好性格、棒身体,这样通俗的语言在几年前提出来以后,到现在仍然具有生命力,因为我们的老师会不断的用自己的实践、用自己的智慧来体会这样的学生的发展目标,同时也在用自己的智慧去完善这样的发展目标。您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我相信每个学校都会做用心的思考。

  主持人:所以我们看似是矛盾的,又要懂规矩,又要有灵性,但实际上是让我们的孩子更全面的发展,不能只是规规矩矩做一个一成不变的好学生,在应对各种问题的时候是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断。还有一点挺重要,您说规则的建立者,我们从小就应该有这种可以说是管理的意识也好,还是这种统驭的意识也好,因为只有他建立了这个规则,才懂得如何遵守规则,而不是被动的要求我怎么样做

  李晓琦:对,如果让孩子学会去建立规则,我们就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我举一个例子,在四小4月23日读书节这一天,我们开办的是一个叫做书窝日的活动。这个书窝日的发起人就是这三个六年级的学生。因为在我们节日课程里,任何一个学生,当你有了足够的准备,都可以把自己的方案提交给节日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是由老师和同学们组成的,大家认为可以做,那他就真的可以变成现实。于是这个方案从两个星期之前提出,到两个星期之后能够实现,完全是有了这样一个空间,孩子才有这样的一种可能。如何开展书窝日?每一个孩子怎么参与?每一个老师怎么来组织?这三个孩子其实实现了一个非常好的建立规则的经验。但是因为要有这样的空间,我们要给孩子们这样的空间,所以他有了这样一种可能。刚开始孩子们向老师们解读方案的时候,我们也会有一种担心,如果混乱了怎么办?如果孩子们来回乱跑怎么办。

  主持人:失去控制了。

  李晓琦:对,可能会失去控制,因为那一天大家都在不同的角落,可以搭一个窝去读书。但是那一天结束之后,我们的老师出奇的惊喜,我们的孩子非常善于去建立规则和遵守规则,因为孩子们在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其一。另外,从方案的设计者来讲,他们对所有出现的可能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估计。

  主持人:老师们都有预判是吗?

  李晓琦:对,都会有风险的预估,所以什么情况下是安全的,在噪音多大的时候是需要控制的,孩子们可以通过协商解决这些问题,就回到所谓的自治课程,以儿童本位赋予教育意义的这样一个课程理念,恰恰就是为实现学生的发展目标服务的。所谓课程在希腊语当中就是一个跑道的意思,跑道指的就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精力,这种经历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也会发生在孩子们之间的游戏当中,也可能会发生在一次校外的实践活动当中,也有可能会发生在一次冲突的解决当中,这样也就实现了一所学校,其实是一间学习的大教室,学生的学习不是被教室、学科所分割成的,它无处不在都在学习,而每一个老师其实担当的不仅仅是我这个班的老师,当他具有影响力,具有思想的时候,在这个群体当中可以让学习无处不在,所有的空间不仅仅是单一的功能,当我们把空间更多的放给孩子们使用的时候,这个空间就是学习的空间,学校就成为了一间学习的大教室,也就成为了展示和记录儿童成长的博物欢迎。四小的地盘真的不大。

  主持人:他们说环境很好,硬件很强。

  李晓琦:我们希望不仅仅这种空间满足一种硬件的功能,我们更希望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能够创造出无限的教育可能,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主持人:一个学校的理念是最重要的,不是面积有多大,最重要的而是我们的感觉者想设置孩子未来是什么样的,经过这一番介绍,我们要充分相信孩子,让孩子放开他的一双手脚,让他们真正动起来,他们才能有真正的成长。您的那个比喻也特别好,整个学校就是一个大的教室,而不是我们去学校就是为了上课,学那几门学科,而是我们一个成长的博物馆。您这番话我真的很想让我重回我的小学时代,我不知道现在小学都有这样的理念,还是中关村四小特有的特色?

  李晓琦:因为海淀区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教育强区,给每一所学校非常大的空间在办学,在依法办学的前提下,学校有很多机会进行国际交流。比如说我们在去年的第一次国际会议的时候,和美国的一所奥隆尼小学牵手,这所学校在美国认为是杜威教育思想实践的一所学校。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其实尽管文化有差异,尽管我们的教育背景有差异,但是我们对于儿童成长的共同诉求是一致的。所以,那所学校里他们有一个概念叫“还有户外的教室”,他们有自己的农场,包括有家长的参与,等等这一系列的教育行为或者是办学理念,在两所学校共同对话当中,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刚才您说到那是不是其它的学校也是这么去做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开放的区域的一种支持,我们就有机会和更多伙伴的学校,和全国的学校共同有机会进行交流,而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交流和互通,才能让彼此都获得成长。所以,每一所学校其实都是在进步当中,精进当中。

  主持人:整体实力强了,我们才会变得更强,而不是我们一家做得更好才更好。

  李晓琦:我们应该感谢这个时代和区域赋予我们这样的一种空间。

  主持人:谢谢李校长对中关村四小有这么详细的介绍,也让我们更加了解这所小学,我们也真的希望这所小学能够在你的带领下,每一个老师会觉得生活特别丰富多彩,我们的孩子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谢谢您。

  李晓琦:谢谢您的祝福。

  主持人:也谢谢各位网友的收看,也希望大家关注中关村四小。再见!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