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最美乡村教师需要超越标签的关怀

2014年07月24日18:32  荆楚网-湖北日报     收藏本文     

  教龄30年的甘肃省宕昌县乡村代课老师王世明,因为从1989年开始出远门打工过4年,中断了教龄,至今没有转正,“可能永远也转不了正了”。去年,王世明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可除了带回一块铜色的奖牌外,他的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工资条上还是雷打不动的400元。(7月23日《中国青年报》)

  从声望上看,“最美乡村教师”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占据了较高的位置;从财富上看,每月400元工资是不折不扣的低收入者,在经济分层中处于底端位置。解读“最美乡村教师”,不仅要看到为人师者的责任和担当,也要看到在美好标签的背后,代课教师所承载的无奈、艰辛、委屈和痛苦。

  代课教师工资微薄、处境艰难,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匮乏,还体现在精神层面的尊严和体面缺失。不论是“贼来不怕客来怕”的家徒四壁,还是“代课教师”的尴尬身份,抑或村民的“冷嘲热讽”,都显示王世明这个最美也最悲情的代课教师,在刚性的制度规范面前成为“一刀切”的受害者,既难以转正,薪酬待遇也没有得到提升。

  和其他弱势群体一样,代课教师在身份、待遇、发展空间、社会认同等方面承受了太多的“痛点”;代课教师的命运,真实而残酷。正如知名学者易中天所言,“人们把老师比喻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完全不赞同。这是不把老师当人,照亮别人的同时为什么要毁掉自己,就不能不毁掉自己吗?”如果说代课教师用“责任与担当”来铺就乡村教育的阶梯,那么我们到底有多少“爱与勇气”来尊重和回应代课教师的利益诉求?

  对于偏远落后的乡村来说,每一个学校都是一堆火,每一个代课教师都是一盏灯。尽管清退代课教师是必然趋势,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能否走出“制度僵化”的误区,避免人性中的庸常之恶,依然考验着社会对代课教师的态度。事实上,制度刚性并不等同于“一刀切”,在程序正义的前提下,对一些弱势群体和极端情形给予一定的倾斜与关照,不仅没有破坏制度,反而增加了制度的人性价值。

  爱尔兰作家萧伯纳有一句名言,“希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时候,要比我出生的时候好”。作为代课教师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最美乡村教师”的人生迫切需要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让代课教师过上更加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是全社会不可回避的共同责任。 杨朝清

文章关键词: 乡村教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