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中国式家长最需学会的是“放手”

2015年04月16日15:36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流传有这样一段故事:

  一个中国朋友暑假期间把自己13岁的儿子送到了澳洲一朋友家,代为照看。没想到,朋友的第一份见面礼是这样一段话:“我是你爸爸的朋友,但我要告诉你的是,我对照顾你的生活并不负有责任,因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所以我们之间是平等的。你13岁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从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时起床,我不负责叫你。起床后,你要自己做早餐吃,因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吃完后你得自己把盘子和碗清洗干净,因为我不负责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责任,洗衣房在那里,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另外,这里有一张城市地图和公共汽车的时间表,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里玩,我有时间可以带你去,但若没时间的话,你要弄清楚路线和车程,可以自己去玩,总之,你要尽量自己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因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来不会给我增添麻烦。”

  这故事受到不少中国家长[微博]的羡慕,其中传递出来的“孩子,我不欠你的”尤其具有震撼力。尽管笔者不赞同做父母的都对自己的孩子理智得不近人情,丁丁卯卯都分得上述故事般那么一清二楚。再说,没有了温情的家,怎么看都不像个家。其实,这正是西方家庭和东方家庭的不同之处,背后透出来的是文化背景的差异,照搬照抄没有理由,也不太现实。但这并补不意味着对西方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及其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众所周知,东方家庭教育一贯注重亲情和温情,理智往往不足,结果很容易泛滥成灾,酿成很多悲剧。而西方家庭教育偏于理性、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发展。一段对话就反映了这种差异:在西方国家,如果有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多半会回答他:“我有钱,你没有,”所以西方小孩从小就会自己努力。而在我们国内,如果小孩问爸爸:“我们很有钱吗?”如果爸爸有钱,一般会回答:“我家有很多钱,等我死了,这些将来都是你的了。”

  中西方教育孰优孰劣暂且不论,现实是:中国的父母对孩子宠爱过分却是事实,尤其是独生子女占主流的今天。中国父母只要自己有的,巴不得全部给孩子,恨不得把下辈子也给他们准备好,不愿意孩子受到哪怕一丁点儿委屈。结果却无意间剥夺了孩子自己情感和能力成长、发育的机会,后患无穷。

  有句名言说:爱子女是母鸡都会的事,但教育孩子却专属于人类。对于多数中国家长来说,基于人类本能的温情之爱那是没的说,但从教育出发的克制性的理智之爱却相对缺乏。这里面有文化的基因,但更多是认识的原因。

  不可否认,爱与包容不仅是一切教育出发的原点,也是孩子个性健康成长的基石。孩子的成长离开父母的亲情之爱是不可能健康发育的;但从社会学意义上说,孩子最终要独立出来,成为社会意义上的公民。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爱又切忌泛滥,以免影响孩子的社会化进程。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未来,都有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当下,我们的父母最要做的是要学会放手,给孩子机会。本社评论员 线教平

文章关键词: 中国家长家庭教育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