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的家庭教育就备受争议。成功的家庭教育无疑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三大悲哀却始终存在于普遍的家庭。
悲哀一:为何教孩子学 " 乖 "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 " 乖 "。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 " 你真乖 " 或者 " 你不乖",将 " 乖 " 当成了教育标杆,具体就是听话,按师长和家长[微博]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 乖 "在英语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词语。
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 " 好孩子 "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
专家视点:" 不听话 " 并非绝对坏事情
其实,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某些心理学家认为,3岁幼儿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幼儿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悲哀二:为何孩子心胸狭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 " 围墙式 "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
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却变得狭小了?只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过去那种 " 煮酒论英雄 "式的气魄,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奋斗的抱负,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已难觅踪迹。
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识的增长上,已经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灌输给孩子。
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认的,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变得狭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悲哀三:为何孩子不愿回家
大部分父母的言谈间还是把 " 儿童 " 的概念缩小为 " 学生"。孩子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未免太大。我们应该牢记:" 儿童 " 的概念内涵远大于 " 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中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 " 扮演 "。
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 " 学习家园 ",还应该是他们的 " 精神家园"。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 " 文明监狱 ",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学习。
现在有的家长总爱陪着孩子做作业,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大多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
文章关键词: 家庭教育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