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男子作品进中学教材 贾平凹为其题名

2015年05月15日11:01  华商网-华商报 微博    收藏本文     

  5月17日是第25个全国助残日,《华商报·今日咸阳》特别推出残疾作家连忠照的故事,以此鼓励残疾人面对现实困境,坚持梦想。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在咸阳市,像连忠照一样的残疾人,约有32万,在创业或者说谋生方面,他们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尽管政府已经为此做了很多工作,但这个群体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关注和支持。

  他11岁因患骨髓炎左腿致残,从此与拐杖结下不解之缘,不久失聪。在无声的世界里迷恋上读书,立志当作家,书写残疾人的生活和梦想。他叫连忠照,旬邑人,多次创业失败后坚持写作,先后发表作品150万字,有作品编入中学教材,去年获得陕西奋进文学奖。

  左腿残疾不久后又失去听力

  47岁的连忠照是咸阳旬邑县人,他的童年和所有乡村孩子一样,除了上学,便是帮大人干活。那时的他以为可以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一路念下去。没想到,几年后,读书竟然成了他的一个梦。

  1978年夏天,连忠照从学校回家,走着走着感觉脚步越来越沉。等走到家门口,一屁股坐下后就失去了知觉。等他醒来的时候,身上滚烫得火烧火燎一样,一阵一阵剧痛从左腿传来。

  乡卫生院的医生检查后,没有发现病因,只能暂时开些退热药。去县医院检查,医生也没有查清病情,大腿却肿得又粗又大。半个月后,医生割开大腿查看,才发现里边的肌肉全都化成了脓水,夹杂着一块一块血肉流了出来。

  诊断不出是什么病,医生便催着赶紧转到西安治疗。一路颠簸赶到西安,一个月后,大腿的伤口开始愈合,能够下床活动。连忠照在高兴之余,一不小心,病腿骨折成了弯曲。

  回到家里后,父亲每天扶着他站起来,拄着拐杖,希望能够重新站起来。后来,家人又发现他听力也失去了。尽管各种办法都试过了,但还是一点效果也没有。就这样,连忠照在无声的世界里伴随着不时发病的大腿一年又一年的生活着。

  想当作家写下人世间悲欢离合

  面对一个没有声音的世界,连忠照感到孤独、寂寞。除此之外,腿疼一天也没有停止。“那种痛,有时像用一把钝刀子慢慢地割肉,有时又像用斧头使劲地砸骨头,深入骨髓地痛。”连忠照用手比划形容着当时腿疼的样子。

  在疼痛的间隙,连忠照还是那样渴望上学,渴望坐在教室里,翻开那飘弥着油墨香味的书本,朗诵一篇课文。

  为了安慰连忠照,每到星期日,兄弟姐妹都把课本拿来给他看。很快,读书逐渐成为他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课本看完了,家人只好去村里的小学借书借报,小学有限的一点书看完了,只能满村去寻找。村里的书也看完了还是满足不了他读书的欲望。

  后来,父亲就去乡里的中学借书,《东周列国演义》、《三国演义》、《上下五千年》,巴金的《家》《春》《秋》,矛盾的《子夜》,还有《悲惨世界》等名著。每次父亲外出回来时,必然背着一袋书。

  在连忠照看来,读书给他打开了一扇窗,懂得不少人生道理。书读得多了,就开始写一些随想。在连忠照的作品里,华商报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从此,我就想当一个作家,像巴金那样的,写下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和那些最美好的事情。”

  第一首诗吸引云南女孩千里相会

  当年,旬邑县广播站举办一个征文活动,连忠照写了一篇散文投去。没想到几天后,就在广播里播出了。当时全家人站在台阶上,听着屋檐下的广播高兴得合不拢嘴。就在这个时候,姐姐得知《鸭绿江》杂志办了一个文学函授中心,就给连忠照报了名。

  在函授老师的指导下,连忠照的第一首诗《残者自白》在《文学之友》上发表了。稿子发表后,收到很多信件,其中就有连忠照现在的妻子刘向月。

  刘向月是云南人,出生八个月后就患了小儿麻痹症。相同的境遇和爱好,让他俩渐渐接近,从此开启了长达一年的诗书往来。

  刘向月说,当时因为家里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加之自己残疾,父亲经常打骂自己,内心感到无助。只有和连忠照的书信,能够让自己感到一丝温暖。

  “那时的自己年轻单纯,相信琼瑶小说里那样浪漫的爱情。1990年夏,不顾亲友的劝阻,只身一人从云南来到陕西。”刘向月说。

  在那个乡村人还不知道爱情为何物的年代,“云南女孩千里来相会”的事情成为县城一段佳话。旬邑县文化馆也为他们编印了一本两人的诗歌合集《伤残人之歌》。当时,陕西电视台还为他们的爱情故事拍了一部专题片《我的大海在北方》。

  生活艰辛摆小摊开书店卖冷饮

  结婚后,连忠照和刘向月才发现,生活不是浪漫的诗歌,结了婚,就要养家糊口。考虑到现实情况,当地政府给刘向月安排了一个临时工作,每个月有50元的工资。

  随后,大女儿出生,夫妻俩却连给孩子买奶粉都惆怅。经常买一袋盐、一袋洗衣粉,都要去好几个商店对比掂量几次。

  为了改变现状,夫妻俩做过云南的一些小吃,拿到集市上去卖,效果不理想。想到自己的文学兴趣,夫妻俩在街上摆了一个小书摊,没想到生意挺好,一天赚了五元钱,便想开一个书店。

  经过县领导帮助,夫妻二人在市场大门租起一个12平方米左右的店,起名“三味书屋”,同时还附带一些烟酒副食。

  “刚开始,副食店都是把东西放在这里,等把东西卖完,才结账,书店也主要是租书,看一本书一天5毛钱,由于效益实在不理想,除去房租水电费,所剩无几,书店在1998年左右就关闭了。”刘向月说,为了改变困境,大女儿上了幼儿园之后,自己还去职教中心学习服装剪裁和制作,熟练之后,就在店里开始服装加工。

  在此期间,妻子在店里照管生意,连忠照则在人流最多的大街卖冷饮,后来又开话吧。尽管很辛苦,但是生活毕竟慢慢好起来。

  然而,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事情并不能按照自己预想的那样走下去。没多久,市场拆迁了,夫妻二人完全失去了生活来源。为了生活,妻子带着小女儿去了外地打工,连忠照则和上高中的大女儿留在家里。

  尝尽了酸甜苦辣的连忠照开始构思自己的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希望通过自己笔,写出残疾人的生活和梦想。

  40多万字小说是自己人生写照

  由于长期劳累,连忠照的腿病又严重了,一天到晚疼痛不止。写作的时候,需要趴在床上,压住病腿,才能止住疼痛。这样经过一年时间,二十万字的初稿终于完成。并在网络上连载了一部分,受到很多网友的好评。这让连忠照有了勇气坚持写下去。

  小说初稿完成后,虽然很多人觉得这是一本充满真情的好书。但连忠照并不满足,几易其稿,最终完成了这部四十万字的小说,并定名为《生命的微笑》。

  13日上午,华商报记者在连忠照家中看到这本《生命的微笑》,全书330页,讲述了主人公身残志坚,尝尽生活酸甜苦辣、人情冷暖的故事,是连忠照人生的真实写照。

  书的封页上写着,“春天,一切都是美好的,它总能给每一个生命以新的希望和活力,这就像人生,无论经历多少坎坷、痛苦,那些坚守的人,总能等到温暖的季节和明媚的阳光,生命总是在痛苦的洗礼之后,焕发微笑。”

  瘦弱的连忠照拄着拐杖,小心翼翼地翻看着自己的作品,岁月在他的脸上已经留下了痕迹。看到重要篇幅,连忠照还会用粗糙的手比划来形容书中描写的情景。因为听不见,也说不了话,在生活中,他和妻子全靠写字沟通。

  小说出版贾平凹为他题书名

  2012年,书完成了,出版却成了最大的问题。经过多方奔走,最后在西安一公司公司老总和陕西文学基金会的资助下,《生命的微笑》终于得以出版,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亲自为其题书名。

  《生命的微笑》首批出版1000册,连忠照用卖书的钱,解决了上大学女儿的学费,随后又2次出版。

  这之后,连忠照一直没有停止写作,几年来,先后完成了散文集《一个残疾人的文学人生》《唇边一缕香》,还有二百多首诗歌。先后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作品一百五十多万字。获得了多种征文奖励。

  其中散文《一个残疾人的文学人生》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史铁生的作品《命若琴弦》一起,编入中学语文阅读教材,作为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参考阅读作品。散文《乡村食话》被选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二十一世纪年度散文选2011年散文》。

  用手中笔写出残疾人别样人生

  2014年,对于连忠照来说,有喜有悲。父亲夜里忽然腹痛复发,一病不起。此后的日子,他的腿病也越来越重,痛得无法躺下去。面对高额的医药费,经过多位爱心人士帮助,最终顺利截肢。

  说起这件事,连忠照在纸上写到,“被推出手术室时,我是笑着的,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还有一条腿,虽然耳朵听不见,但还有一双眼睛,更重要的是,我还活着,还拥有这么多人的爱。人生就是这样,只要我们记得自己还拥有什么,而不是失去了什么,那么我们就是快乐的。”

  同年,《生命的微笑》成为《中国残疾人》杂志推荐书目,并获得陕西奋进文学奖。

  如今,连忠照已是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已47岁的连忠照坦言,目前一家人的生活很平静,自己也会坚持写作,用手中的笔写出残疾人的别样人生。

  华商报记者 汪明伟

 

文章关键词: 残疾作家中学教材贾平凹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