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心理是中国人的劣根之一,加上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少家长[微博]被逼上了“拼孩儿”之路
美国教育强调“不让孩子在无能力无兴趣无价值的事情上做无用功”,但遇到困难也要“迎难而上,敢于攻坚”
一位华人妈妈感谢中国式教育给了她三样东西:第一吃苦,第二受得了委屈,第三把以色侍人、女人不工作靠男人养当成耻辱
六一前,电视剧《虎妈猫爸》火爆荧屏,不仅众多人追剧,而且在中国家长圈甚至全世界华人圈中引起了热议。
剧中既有让中国家长心浮气躁的场景,比如:幼升小、学区房、课外班,也有经常被专家提及的教育“硬伤”,比如“隔代教育”、“单亲家庭”;剧中还出现了众多“动物家长”,比如:虎妈、猫爸、狐狸奶奶、狮子姥爷、狼爸,还有白天鹅式的西方教育专家。
其实,“动物家长”并不新鲜,几年前美籍华裔母亲蔡美儿已经凭《虎妈战歌》一书成功勾勒了“虎妈”的形象,其教育方法被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声讨,在国外甚至流传着一个帖子,大意是在美国“中国妈妈”成为一个贬义词,因为她们更爱攀比成绩、经常尖叫甚至咆哮。
而这部电视剧不仅把“虎妈”更加具体化了,而且差不多囊括了这些年社会上出现的所有类型的“动物家长”,几乎每一个坐在屏幕前的和每个参与讨论的人都能从这些动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应该说,没有哪个年代的中国家长像现在的家长那么强烈地渴望成为一个好家长;没有哪个年代的家长像今天的家长那样面对如此众多的资讯;也没有哪个年代的家长像今天的父母那样焦虑。
童年的快乐和长大后获得世俗的成功到底哪个更重要?替孩子指明道路和任孩子冒险后“碰一鼻子灰再掉头”哪种更负责?西方的、东方的、传统的、现代的,哪个不是迷途……众多问题困扰着中国家长。
家长们根本不在乎自己被冠以哪种动物,他们想要的是,答案。
“虎妈”vs“猫爸”能分出高下吗?
如果进行一个简单的区分的话,“虎妈”和“猫爸”分别代表着两种教育观念,“虎妈”代表的是以应试为主的传统中国教育理念,对它的形容词经常是严苛的、落后的、武断的……“猫爸”代表的是以尊重个性为主的西方教育理念,形容它的词汇经常是民主的、快乐的、尊重的、创造性的……
无疑,极端的、“虎妈”式教育应该受到批判。剧中场景就很典型:赵薇扮演的妈妈加班回到家后发现,女儿还没有完成自己留给她的作业,生生地把女儿从睡梦中摇醒;奥数班、游泳班、舞蹈班……一大堆课外班上下来,孩子晚上吃饭时累得拿不动筷子。
“虎妈”式的教育留给孩子的是伴随一生的噩梦,剧中那个可爱的小姑娘封闭了自己、不再开口说话。被“虎妈”式的老师教育出的孩子,20年后同学聚会时会想方设法避开老师。
不过,就在人们声讨“‘虎妈’疯了”的时候,网上有一个名为“在美华人怎么评价《虎妈猫爸》”的帖子开始热传。帖中说,很多人对“自己父母的‘虎’和中国教育的‘狠’”持有感激之情。一位华人妈妈说,中国式的教育给了她三样东西:第一吃苦,第二受得了委屈,第三把以色侍人、女人不工作靠男人养当成耻辱。这三样东西是她赢得开心生活的根源。同时,“吃得苦”、“受得委屈”也是这些在异国他乡一路冲杀,为自己和后来华人赢得一席之地的中国女性在职场上站住脚的根本法宝。
很多人在对中西方教育进行比较时指出,中国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看似成绩很好,但是因为阅读总量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到了大学后就会被落下。“要过语言关,要过阅读关,刚去的时候确实觉得差距太大,但是,中国的高考[微博]我都能过来,还有什么挺不过来的?”大学毕业后到美国攻读硕士现在已回国工作多年的于先生说。
就当中国家长纷纷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时候,“西方”也正在研究“东方”。
著名“虎妈”蔡美儿刚刚出书的时候,美国主流媒体就曾经讨论“为什么中国的妈妈们更厉害?”甚至一些报道说,现在欧美国家的中产阶级也正在学着中国家长的样子教育孩子。
知识会像蝴蝶一样飞进孩子脑子里?
《虎妈猫爸》中有两场精彩的公开辩论,辩论双方是“只要孩子作业中出现错误就得撕掉重写”的“狼爸”,另一个是从美国学成回国的教育专家。
剧中的辩论双方各胜了一场,但是现实中两种教育观念的冲突却要复杂得多,而且给家长带来的困惑也更多。
中国教育一向严苛,“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激励了从古到今的中国读书人。但是,过去的中国家长和孩子没有现在痛苦,因为他们不纠结。
中国家长和孩子的痛苦始于西方的教育理念进入中国后。
中国家长看到美国的小孩子每天放学后就到大自然中扑蝴蝶、捉虫子,长大后这些孩子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这些对于在苦学中长大的中国家长来说太有吸引力了,他们甚至怀疑知识会不会像蝴蝶一样飞到孩子脑子里。
中国的父母无法淡定了。
那段时间,几乎所有的中国家长都在洗脑,“告诉孩子你真棒”、“孩子你能行”、“把掌声留给孩子”……成了很多家长的教子宝典。
但是,几年过去了,一些家长疑惑了。
一位四川的妈妈最近很苦恼。她儿子大学有一个到德国交换一年但费用很高的项目,她咬咬牙报名了。但是,刚到德国,儿子的女朋友留学[微博]新西兰了,热恋中的年轻人无法忍受相思之苦只能跨国相见,儿子又伸手向母亲要钱。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应试教育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我一直都在给他减压。但现在孩子长大了,我却发现他不懂得感恩,也不知道自己要承担责任。”在反思整个教育过程时,这位妈妈认为,一直都是自己在为儿子着想、为儿子付出,却很少向他提什么要求。
为什么西方的孩子在西方的教育理念下就能创造出高科技,而我们的孩子完全没有了责任意识,也失去了担当?
其实,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误读了西方的教育理论。
这几年,媒体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美国学生的学习压力一点儿不比中国孩子轻。一位旅美的教育工作者也撰文指出,美国的教育也从来不是只讲“快乐”,只是美国的教育更加强调“不让孩子在无能力无兴趣无价值的事情上做无用功”,而在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上,即使遇到困难也要“迎难而上,敢于攻坚”。
前些日子一位新移民[微博]妈妈在网上吐槽,孩子跟同学闹了一点儿小矛盾,说了类似“我打死你”这样的狠话,结果被老师、校长约谈了几次,孩子也被进行了单独辅导。“只要是教育就一定有规矩和约束,即使到了美国,也不全是快乐和自由,家长不能给孩子传达错误的信息。”有教育专家点评。
其实,西方教育在与中国教育的根本不同是在“学什么”上,比如同样是学习乐器,中国孩子会被逼着学那些家长选定的乐器,而国外的孩子往往学习那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乐器。所以,中国满大街跑着的都是钢琴过了十级的孩子,但是他们中真正拿到证书还能坚持弹琴的没有几个。
哪种教育能给孩子美国式的自由又能得到中国式的宠爱?
在电视剧中,“狼爸”与“白天鹅”西方教育专家在辩论时,“狼爸”的一句话曾经引起了家长的热烈掌声:你的孩子不是跟课本竞争而是跟他周围的人竞争。在中国家长的阵阵掌声中,“白天鹅”的理论成了理想花园中的梦境。
“狼爸”的这句话无疑在告诉人们中国家长的无奈是被现实逼出来的。
徐珊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男孩的妈妈,在周围人眼中她就是地道的“虎妈”。她给四年级的儿子在两个机构报了奥数班,还有作文班和英语班,儿子还在学长号,每周要上一次私教,还有3天在学校的乐团训练。儿子每天的时间安排几乎要精确到分钟。
“谁天生就是‘虎妈’?这还不是被逼的。”徐珊觉得很无奈,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看到襁褓中肉嘟嘟的小人儿,唯一的愿望就是他能快乐健康地长大。”但是上了学发现,身边的很多孩子都在外面学奥数、学外语。“身边的孩子都在学,我们不学将来怎么跟他们竞争?”
确实,攀比心理似乎是中国人的劣根之一,加上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将不少家长被逼上了“拼孩儿”之路。
一些家长被“逼”走了,选择了移民。
但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随着中国移民越来越多,国外的华人圈中也出现了奥数班,华人的孩子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残酷。
说到底,真正的“虎妈”不是被逼出来的,而是这些家长内心没有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孩子学习好自己有面子、孩子有才艺自己就多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
没有一种教育既能给孩子美国式的自由,又能得到中国式的宠爱。
其实,到底应该做“虎妈”还是“猫爸”的争论,体现的是一种走捷径的心理。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教育案例都是某种教育理念与孩子自身特点的结合。只有在教育上真正用心的家长,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