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父母热衷“娃娃亲” 称扩大孩子社交面

2015年06月24日09:32  华商网-华商报 微博    收藏本文     

  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家长[微博]们由于工作关系将孩子托付给祖辈们看管已十分普遍,而由于两代人成长的环境与时代的显著差异造成了教育理念上的分歧,“隔代教育”成了众多家长们头痛的话题。家长们苦于没时间陪伴孩子,而大多数祖辈们教育理念的滞后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对此,有家长认为,建立孩子与孩子的社交圈子显得十分重要。

  ■典型案例

  霏霏是一个平时不多说话,即使有话说也是声音很轻,眼神里还透着胆怯的女孩。妈妈一直很着急,“怎么霏霏胆子这么小?”“霏霏是不是很不合群呀!”

  霏霏是一名4岁的小女孩,从3岁读幼儿园开始,霏霏妈就很关注霏霏在幼儿园的表现,但一直都不如意,因为霏霏在幼儿园里没几个朋友,老是怯生生的,霏霏妈很着急。能否人为地为霏霏打造一个社交圈?

  ■现象聚焦

  A 80后父母热衷定“娃娃亲”

  今年2岁的浩浩跟3岁的兮兮在半年前就定下了“娃娃亲”,他们住在同一个小区,由于父母老是在小区论坛上发表一些言论,比较志同道合,因此就熟络起来了。之后两家就相约着带孩子出来逛逛,一起搞亲子活动,还借机结下了“娃娃亲”。“其实只是闹着玩,我们并不是太当真,现在一个孩子太孤单了,就想着找个名义经常聚聚而已。”浩浩妈称,现在的孩子能从小多认识几个朋友,对他将来也有好处,大人们也可以扩大一下社交面,一举两得。

  定“娃娃亲”的双方往往是关系很好的同事、朋友、同学,为了增进两家的感情,就让孩子定“娃娃亲”。不过,大部分“娃娃亲”都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80后的年轻父母比较热衷定“娃娃亲”。“我们是80后‘独一代’,从小身边就缺少玩伴,我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这么孤独,现在的社会人际关系很重要,为孩子多找玩伴,就是奠定孩子们的社交圈,为孩子将来走上社会做铺垫。”

  B 家长安排班级活动尽心尽力

  严女士的儿子郎朗今年4岁,在幼儿园读小班。班上30个小朋友,在开学半年多以来,已分出好几个小团体了。严女士说,班上有少数几位非常积极的家长,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总会想方设法搞些集体活动,让班里的孩子报名参加。有时会到郊外一日游,有时会在游乐场或者动物园玩,总之,每次都有近三分之一的家长会响应“号召”。

  刚开始的时候,家长之间都挺客气的,因为小孩还不是很熟,所以家长就特别有“撮合”好朋友的欲望,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大方地跟别的小朋友玩耍,甚至可以成为“孩子王”。但之后的几次交往,严女士就觉得有点力不从心了。“因为我们成年人都有自己既定的思维模式,几十年来也形成了自己的处事风格,偶尔一两次相处还能隐藏自己的‘本性’,但经常这样一整天的相处,有部分家长已经出现了小矛盾了。”严女士称,家长们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有时刻意安排的聚会活动未必能达到效果。

  C 每次出门带上玩具零食强制孩子与人交往

  “我们每次带孩子出门,都会带上一些小零食和玩具,以备不时之需。”张小姐的女儿汀汀4岁了,性格比较文静,如果带她出门,她不敢往人多的地方跑,看到有别的小朋友在一旁玩耍,她都会静静地退出,远远地看着。“我心里很着急,觉得孩子其实很喜欢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但就是不懂得怎么交往,不知道说什么好。我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大人,我们该为孩子搭建一个交往的平台。”张小姐说,她会跟孩子拿着玩具一起走到小朋友中,一板一眼地教汀汀如何跟朋友分享玩具。有了专门的指导,汀汀的性格开朗一点了,有时自己也会走到陌生小朋友中去玩了。“但是,汀汀始终还是属于比较退缩的孩子,有时我拉着她去‘交往’,她又特别显得不情不愿的,我都不知道自己这么刻意为之,到底对孩子有没有好处。”

  ■专家观点

  孩子交友家长可引导但不要刻意参与

  “家长们不要太多干涉孩子的交友自由,除了适当引导外,最好不要刻意参与孩子的交友过程。”国家亲子咨询师许嘉利表示,孩子的社交很重要,但没有必要刻意去营造一个社交环境,当然从增加接触面、开阔眼界来看,家长的刻意营造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但这个不是主要的,关键还是孩子能学会在生活中领悟并运用社交能力。

  家长首先要教会孩子的不是如何具体地交往,而是培养孩子遵从社交规则。被同伴拒绝的孩子,很多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交往规则。比如他在参与团体游戏时,不懂得“轮流”规则,只想自己先玩够了;小朋友们一起商量做哪项活动时,他也不知道“协商”、“少数服从多数”,一味地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做。为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制订明确的交往规则,要求孩子遵从。比如在餐桌上,不必每一次都把孩子爱吃的东西全留给他,而是适当地分给其他家人,然后告诉他:“好东西人人都喜欢,所以大家要公平地、轮流地享用,不能够一个人独占。”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孩子也可以学习一些待人接物、交流合作的交际技能。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没有自己的思想,事事都为孩子拿主意,做决定,其实不然。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和看法,让他从小就感觉到被尊重,这样,他自然会学着尊重他人,而这恰恰是交朋友的前提条件。

  让孩子自然而然地由家庭小圈子走向班级大集体,父母应知道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不同关注点。比如,0到3岁的孩子,可带他多晒晒太阳,通过与自然的接触,看看大自然的景色,让他全身心融入集体环境中,多接触外界不同的事物,为以后进一步交往奠定一个感官的认识。3至4岁的孩子,处于上幼儿园的第一阶段,幼儿园就是他们社交的最大环境,跟老师和同伴相处的过程就是培养社交能力的过程,家长可定期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与老师商讨改善方案。到了5岁至6岁,孩子还可能跟同伴闹矛盾,只要不是原则上的事情,家长不必焦虑,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实在需要家长帮助时,才“出手”引导。

  ■数据

  中国父母陪孩子的时间(包括睡眠)平均仅11.58小时

  “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少陪孩子也是迫不得已。”一句话吐露了绝大多数家长的心声,中国的家长们忙工作而疏于对孩子的陪伴早已屡见不鲜。据某早教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父母陪同孩子的时间包括睡眠时间在内平均仅有11.58小时,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楠都

文章关键词: 娃娃亲80后父母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