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以监管与信任化解教师节送礼尴尬

2015年09月11日11:05  南方都市报 微博    收藏本文     

  又到教师节。这是一个勾起很多人温情记忆的日子。但对当下的许多家长[微博]与老师而言,每逢教师节便会陷入一种困局。家长在送不送礼物、送什么礼物、送多少之间反复思量,给很多有职业操守的老师造成了巨大压力,甚至有媒体报道,有老师在教师节穿无兜外衣,以防家长送礼。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很难避开的微信红包等新型送礼方式,又给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增加了新的变数。很多老师坦陈,压力很大,甚至有些害怕。

  这种尴尬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师生关系,有过田园牧歌的时代。现在还有很多人回忆起小时候“帮不同老师买过煤、脱过煤坯、修过墙、搭过炕、盖过房子、运过大白菜”。然而,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社会化分工的加大,现在毕竟已经不是“小时候”了,时代不断变化,人心不断变迁。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不难听到老师索贿、性侵、转移教学任务给家长、要求学生填写家长职务等新闻。当下的师生关系,家长与老师的关系,都处于一种微妙的张力之下。

  毋庸讳言的是,老师,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虽然并不具备很大的实际权力,但由于其工作不可量化、不可完全条款化的性质,老师仍然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间。这个空间,让老师可以在班级这个特殊形态的小社会中调动各种有形的、无形的资源。这种资源不但可以是学习中的特别关照,也可以是非教学性的班干部安排、座位安排、经常性表扬,或者相反,经常性的批评,甚至有时候,老师只需一句话,就能让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大大下降,或者大大提升。

  所以,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实际上就成为班级这个小社会中的君主。这一点在小学低龄段尤其严重,一直要到上了大学,随着学生的成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权力关系才极大地削弱。正是因为这些非正式的行为空间,家长对老师才小心翼翼,每到教师节,颇费思量。

  对于这种空间,应该用“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两种态度去对待。一方面,教育监管部门,应该以“人性本恶”的出发点去监管老师在这个自由空间中的行为。现在,在教育部门的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中,涉及师生关系时,往往仅有抽象的平等、尊重学生几个字,却没有给出更详细的行为规范。官员不接受下属撑伞,医生检查女患者身体要遵循第三人在场的规范,这些细节化的规范是社会共识。但遗憾的是,偏偏在最无法抵抗的一种社会关系,即学生,特别是低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中,却缺乏这种细则化的行为规范。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对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要求不但是技术性的,也有伦理与规范性的。既然老师的自由权力空间已经呈现出来,教育当局就应制定更细节化的教师行为规范来保护学生,特别是低龄学生。

  另一方面,家长应该以“人性本善”的态度去看待老师在这个自由空间中的行为。理性对待,充分信任和尊重教师,建立理性、健康的家校关系。毕竟,媒体报道中的负面新闻只是极少数情况,不然就不会成为新闻。绝大多数老师,相信都是遵循自己的良知进行教学工作。

  只有当监管到位,信任充分,老师与家长的教师节尴尬方可得到化解,教师节才会是一个真正放松的、庆祝的、温情的节日。

 

文章关键词: 教师节送礼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