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权威杂志:冒险让孩子更安全

2015年11月14日 10:00 新浪教育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关于文章中提及的冒险方式,大家选择性吸收,毕竟这个社会不安定因素还是很多。

  美国备受尊敬的权威杂志《大西洋月刊》今年4月号的封面专题为《被过度保护的孩子》。特约记者Hanna Rosin在这篇专题文章中向大家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以安全之名的过度保护,已经将独立、冒险和探索精神从孩子们的童年中剥离,然而孩子们实际上并没 有变得更安全(尤其是在心理层面)。

  Hanna Rosin对这个话题的思考源自于她对英国一家“垃圾游乐场”的探访。“垃圾游乐场”的概念诞生并风靡于上世纪40年代的英国,它代表了一种鼓励孩子去冒 险和探索、培育勇气与果敢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基于这种理念的游乐场形态在英国再次复苏。在Hanna Rosin探访的“垃圾游乐场”里,她看到孩子们在玩旧轮胎,玩锤子和各种尖锐的工具,他们在操场上燃起火堆.....

  这在美国人看来非常不同寻常,大多数美国家长(微博)面对这种状况都会担心孩子引火烧身,会坚决制止这样的行为。

  对于孩子来说这意味着“冒险”,而家长理解的却是“危险”。其实,冒险和危险是不一样的概念——这是“垃圾游乐场”运营者分享给HannaRosin的基本理念。

  没有经历过冒险的孩子,失去的是什么

  今天的孩子(包含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越来越缺少冒险的机会。

  在没有成人监督的情况下,孩子被允许自由活动的地理空间大幅缩小。在英国(覆盖城市、郊区和农村社区)进行的一项非常透彻的关于“孩子独立性演 变”的研究显示,在1971年,80%的三年级学生独自步行上学。到1990年,这一比率已下降到9%,而现在它无疑变得更低。来自英国的另一份针对四代 人的研究发现,同样是8岁的孩子,在1926年被允许独自步行6英里,而在2007年只准步行大约300码。

  追其原因不难理解,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绑架拐卖儿童犯罪、儿童性侵事件等负面信息持续在媒体上冲击着家长的视线,令家长们担忧不已,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现在的父母倾向于每时每刻都有大人看护,并让孩子远离一切危险的事物。

  没有经历过冒险的孩子,失去的是什么?

  1失去了独立探索的自豪感和独立精神

  “孩子们会对自己独力发现一个新地方或大人想不到的捷径,而感到分外自豪,这种自豪感是独立、自信、安全感的内在源泉”,纽约大学的环境心理学家Roger Hart 指出。

  英国BBC纪录片-Roger Hart 关于“儿童地理”的专题研究,记录了在同一个英国小镇,70年代的孩子和千禧年一代的孩子完全不同的童年生活。1972年,他来到新英格兰镇,花了两年时 间,追踪了86名当地小学生的日常活动轨迹。他客观记录这些孩子每天漫游的地点、行为、时间和距离,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些活动的。他发现,孩子们感到最 骄傲、以及最能感知独立自我的时刻,就是向大人展示他们独自发现的、而大人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或小秘密)。

  让Hart惊叹的还有,孩子们是那么热衷于花大量的时间去发现和创造自己理想中的风景,深深沉醉于自己的想象力之中,比如发现一个树洞、用小石头和树叶造个河边小屋等,而父母对于孩子们的这种想象力和探索欲望往往所知甚少。

  2004年,当Hart再次来到这个小镇进行跟踪调查时,他发现已经无法再进行同样方法的研究。与其他很多地方一样,这里的孩子们不再拥有父母曾经体验过的自由,他们的活动空间就是自家后院,并且不超出父母身边200码的距离。

  更严重的是,他发现,在这样严密保护下的孩子,自身已经渐渐失去了冒险和探索的欲望。孩子们已经习惯无孔不入的看护,但凡他们想做出什么决定, 就会习惯性地望向大人寻求意见;无论去什么地方,他们都笃定地认为大人必定会在一旁关注他帮助他......这种时刻被监视的假设改变了孩子的个性和童年 体验。

  他们可能终其一生都不能发展出内心真正的安全-独立、自信和自力更生,甚至演变成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波士顿大学心理学家PeterGray研究发现,自由冒险的童年经历的缺失,使孩子更容易变得抑郁、自恋、缺乏同情心和害怕长大。

  2失去了克服“恐惧”和管理风险的成长机会

  “合理的冒险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著名的儿童安全研究专家Joe Frost说。

  家长往往有这样的假设,认为孩子不能管理自己的风险;除非有家长保护,否则孩子没有能力来应付身体或情绪上面临的危险。但是,这其实不符合自然规律。

  皇后毛德大学儿童早期教育系教授 Ellen Sandseter 2011年在全球权威学术期刊《进化心理学》上发表的《从进化视角看儿童的冒险玩耍——刺激性经验的反恐惧影响》一文中总结说道,“孩子有尝试危险和刺激 的天然心理需要。在非常的冒险性刺激中,孩子们起初是被吓坏了,但随后就能够克服这样的恐惧。”

  因为,根据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具备在玩耍中冒险的本能。在人类诞生之初,就身处于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学习面对危险对生存至 关重要。因此,学会迅速察觉、识别危险,接着正确地应对危险——或者不怕,或者主动处理危险(比如自我保护或寻求别人的帮助),或者选择放弃、躲避、逃 跑。这些是我们祖先们的生存本能,已经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之中。

  可以说,孩子独立自主的成长过程就是学习如何管理面临危险的“恐惧”的过程。通过参与有危险的游戏,孩子们能够主动得到危险的脱敏治疗——他们 强迫自己做害怕的事情,以克服他们的害怕-从而战胜对危险的“恐惧”。但是,如果孩子们从来没有这样的体验,那么这种恐惧就有可能会演变成心理学上的“恐 惧症”。

  比如,很多父母担心孩子摔伤会使他们将来恐高,但研究结果恰恰相反:5至9岁时有过从高处跌落而受伤的孩子,18岁时比较少会怀有对高度的恐惧。

  又如,很多家长担心过早地让孩子独自行动,会让孩子产生分离焦虑症,但研究结果显示:在9岁之前经历的分离次数与18岁时出现的分离焦虑程度成反比。这有点类似疫苗接种。

  更可怕的是,Sandseter教授还发现,如果孩子没有机会用社会可接受的方式体验冒险,有些孩子可能会转向更鲁莽、极端的行为,比如暴力倾向、嗑药、酗酒。

  孩子们应该经历的七大类冒险游戏

  Sandseter教授建议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以下七大类冒险游戏:

  (1)探索高度,或者得到“鸟儿的视角”——她称之为“高度能够激起对恐惧的知觉”;

  (2)拿危险的玩具——用锋利的剪刀或刀子、或沉重的锤子,起初这些看上去都是孩子很难掌控的,但孩子需要学着去掌控;

  (3) 接近危险的地方——在有大量水的河湖海、池塘、水池和火的附近玩耍,这样孩子将会锻炼出对环境危险的敏锐度;

  (4) 混打游戏——如摔跤、玩乐性打斗这样孩子能学会处理攻击和合作;

  (5)速度——比如骑车或滑冰;

  (6)迷路和寻找方向——当孩子们感受到迷路的危险时,就会有强烈的冲动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7) 探索一个人独处。

  Sandseter教授认为,最后一种冒险游戏“对孩子是最重要的”。她说,“当他们独处时,能够学会对他们自己的行动和决定的结果负全责,这着实是一种非常惊险和刺激的经验。”

  最后要提醒家长的是,橡胶塑胶游乐场并不能代替现实世界的冒险游戏,它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安全。

  现在的安全标准让绝大多数游乐场都像“棉花屋”,尖角与直棱等危险之处要么被打圆,要么被裹上橡胶或塑料防护,攀玩架和猴杆儿小型化,以降低高 度,让孩子能够攀爬,并且所有的设施都放置于能够吸收震荡的橡胶垫或木板上,防止孩子跌落摔伤。这样的游乐场千篇一律,完全不能给孩子惊喜感,不能激起他 们持续探索的欲望,更不要说进行像在现实世界里漫游那样的创造力活动。

  另外,这样的橡胶塑料表面的玩乐设施,对孩子来说风险也不比现实世界少。伦敦密德萨斯大学的危险管理教授David Ball分析了英国的儿童伤害统计数据,发现与美国一样,这些用橡胶塑料做表面的玩乐场,不只对孩子的安全没什么贡献,反而,孩子们最常见的受伤——长骨 (主要存在于四肢)骨折增加了。这是因为孩子们不担心跌落到橡胶塑料地板上,所以他们就变得不再那么小心,于是导致他们的骨折增多了。对此,Ball 指出,正是因为我们认为事故是可预防的,并且认为事故不再是生活的一个自然部分,所以让孩子们掉以轻心了。

本文选自盆栽奶昔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标签: 教子经验

高考志愿通(收录2553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57名专家为您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3166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3166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4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