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孩子正在玩一把锋利的小刀,可以给她一把钝刀。
如果她正弯着腰查看你的化妆品抽屉里的东西,给她一些空瓶子或纸盒子,让她在地板上玩。
如果她正要撕掉一本你想保留的杂志上的书页,给她一本你不要的杂志。
如果她想用蜡笔在你的墙纸上画画,给她一张大包装纸让她画。”
用温和而平静的态度把替代品提供给孩子,而不是阻止她当下的活动,会减少孩子的挫折感和眼泪。这是《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改变环境可以改变孩子不可接受行为”中的一个小策略,“用一种活动代替另一种”。
用孩子可以操作的,被允许的工具和材料,替代那些危险的,不被允许的活动,而非硬生生的终止孩子自由探索的欲望,让养育过程变的更轻松愉快,也是对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保护,是顺应孩子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体现,是对孩子极大的尊重。
当然生活中还有很多细节,父母只需要做一些准备和改变,用自己的机智和小策略就能避免孩子一轮又一轮的哭闹和纷争。很多时候真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父母太不了解孩子。
那日SASA购物,因为年末将至,选购的人特别多,到最后需要排队买单。队伍里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安安静静的依偎在妈妈身边。队伍行进相当缓慢,在等待的一个小时中。妈妈和身边的友人聊天,小男孩开始按捺不住,不时摘掉商店里的圣诞装饰,被店员制止。一会儿,又摆动货架上的货品,骚扰身边的其他顾客(用身体推挤),最后,开始玩弄弹性围栏。由于安全隐患,店员再三提醒家长(微博)照看好孩子。这位家长用力拍打小男孩的屁股,边打边对友人抱怨,“这孩子太调皮,骂也不听,打也不听,都不知道怎么管教”。小男孩有些委屈的将自己的身体紧紧的靠着妈妈,终于结账离开。自始至终,小男孩没有大哭大闹,只是无聊得不知道如何打发这一小时漫长的等待时间。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成人的清晰的目标和等待的意志,孩子从何知道。如果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能规规矩矩,安安静静的,什么也不做在那里排队一小时,你会不会担心有点不正常,哦,除非是睡着了。
孩子需要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来打发时间,就像成年人一样。如果孩子在做某件有趣的事情,他们就不太容易“惹麻烦”或烦扰他们的父母甚至是别人。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件事,那时候从香港飞国外,机程十几个小时。飞机上有几个小朋友,看样子都是没上小学的。乘务员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个小盒子。盒子里整整齐齐的放着几只彩色铅笔,一本填色书,几页贴纸和一块拼图。孩子们如获至宝,迫不及待的沉浸在自己涂色、创作、拼图的世界里。他们没有时间和心思再尝试用其他方式让自己获得父母的关注。
这个点子很棒,借用过来,带孩子出门用餐,坐车旅行,排队等待,都可以带上一些小型玩具、图书、拼图、贴纸等适合随时进行的安静游戏。不至于让孩子无聊到出现“调皮捣蛋”的行为。
同样,在家里接待孩子的朋友或玩伴,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和兴趣爱好准备一些大家可以一起玩的游戏。培养孩子的合作性和规则意识,大大降低孩子之间的攻击性、吵闹、争抢等行为。比如,类似粘土,手指画创作等富有创意的游戏,类似飞行棋的规则性游戏,类似角色扮演的表演类游戏,绘本阅读,讲故事等。
父母们也许还有一个困惑,一方面心疼家里的地板家具,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能够自由探索,不加干扰和限制。两者同时实现,如何得以平衡呢?开辟一块专属于孩子的玩乐空间,把你心疼的家具和贵重的物品都搬出去,留下适合孩子玩耍的材料和工具。允许他在这里玩粘土、使用胶水、玩颜料等,这块地方,只属于他。只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满足他们自己的需求,合情合理,他也不会去“侵犯”你的领地。
为了减少孩子的不愉快,父母应该提前让孩子为改变作好心理准备。如果家长需要出差几天,如果孩子需要去医院打预防针,如果要带孩子外出旅游,如果要带孩子去会见朋友,等等类似这样的改变,都应该提前如实告知孩子,帮助他们适应情况的改变。孩子往往会表现的比我们想象中更能轻松应对这些情况。
美天亲子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