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离》:在只有一种价值观的世界里

2016年09月06日 08:18 新闻晨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曾索狄

  一

  先说点题外话吧。

  11年前,我在家乡的一所重点中学上高二。那时学校的气氛已经有点微妙,高三近在眼前,分数的意义被无限放大。一次物理单元考失利,年轻的班主任单独训话,一本正经地告诫:“再这么下去,大概只能上个普通本科。”

  少年时心高气傲,一句话就气得泪流不止。心里埋怨自己,上课听起来似乎都明白的东西,到写作业做卷子时怎么又力不从心?然后忧心忡忡地向母亲抱怨,她比我 更焦急,连鼓励都显得无奈:“物理是很难啊,要不帮你找个老师补课?”想了想,又补充:“可能还是没有找到应试的办法。唉,真希望到你孩子那辈,不用再受 这种罪。”

  我没想到,这句感叹,多年后会在电视剧里看到。在最近热播的《小别离》中,海清扮演的童文洁,也是这么对女儿说的:“希望将来有一天,你的孩子不用再这样 辛苦。”这个在戏里作天作地、焦虑不已的母亲,大概比谁都明白,在考场上,知识的实用性全无意义,分数的高下才是关键。

  这个片段一度让我有些沮丧。时光哗啦啦过了十多年,我早已从埋头苦读的高中生变为人母,但当年的小小希望,在今天看来仍是奢望。更沮丧的是,随手点开微 信,几条育儿自媒体的推送跃然眼前:《冲刺幼升小,兴趣班怎么选?》《0到3岁培养孩子的英语能力,你应该这么做!》《那些年,我们做过的幼儿数学思维 书》……

  想让孩子不辛苦?好像是天方夜谭呢。原来等我当了妈,我比我妈更狠。

  二

  有这个小故事调剂,回头再说《小别离》 的优点,似乎就很自然了——它很真,从剧中三个中考家庭的“出国故事”中,你能轻易找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甚至看到当下中国式家庭的普遍难题:在应试压 力愈加沉重的今天,父母该怎么面对子女?背负了过高期待的子女,又要何去何从?

  “进不了重点高中,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这辈子等于完了。”对80后、90后甚至00后来说,这样的语句太熟悉了。中国孩子的青春期,不 就是围绕着这样的焦虑展开的吗?课程紧张、卷子如山、课外补习不断,老师反复强调“差一分就被甩到几百名后”,爸妈每晚小心翼翼地送上牛奶,问“作业做完 了吗”。戏里有个令人哭笑不得却又极其写实的细节,朵朵因为母亲的特训疲惫不堪,吃着晚饭就趴在餐桌上睡着了。仅仅是这一个片段,就立住了之后戏里各式各 样的母女大战:高压至此,母女间的冲突还少得了吗?

  而在对“留学热潮”的探讨中,更多中国父母的尴尬也跃然纸上。他们并非真的铁石心肠,忍心让孩子为分数所累,甚至远走他乡,只不过在“考上重点大学才能出 人头地”这近乎唯一的社会价值面前,他们别无选择,卯足了劲想多留几条后路。但事与愿违,分数往往“别离”了亲情,出国留学也可能高不可攀。

  朱媛媛扮演的吴佳妮,自强好胜,希望学霸女儿能通过出国,摆脱工薪阶层的平庸,却屡屡受挫。挡在“出国梦”面前的,是“没钱认命”的痛苦。而海清扮演的女 性高管,最难跨越的则是情感关——不出国,她就永远处于对分数的焦虑中,连自己都意识到女儿因此和自己“越来越不亲”;决定出国,原本就已压力山大的女儿 又多了一层负担,自己也难以承受漫长的分别,轻易就被思念折磨得声泪俱下。

  换句话说,成功至上的中国式教育理念,给两代人带来的隔阂与忧伤,它全摆在这里了。

  当然,演员们清一色的演技在线,也加强了《小别离》的真切感。在《我爱男闺蜜》和《嘿老头》里把自己定义成“话唠”和“胡同串子”的黄磊,这回终于不再送 上略显浮夸的喜剧表演,而是恰如其分地融入了一个父亲的形象,温暖、善良、开明,有一点小俏皮,更多的是生活。海清则从“国民媳妇”和“女强人”的形象里 毕业,成了一个焦灼而生动的妈妈。

  三

  优点明显,遗憾同样鲜明——在那么多真切的问题之后,《小别离》 给出的答案却依然似是而非。于是,有人批评它“三观真而不正”,在某种程度上还加深了观众对那些残酷的“社会潜规则”的认识。

  比如,即便剧中方圆、童文洁夫妇时不时会反思对女儿是否过于严苛、缺少沟通,但你依然很难在这样一对高学历、高收入的夫妻身上,看到除了成功学之外的价值 观。他们明明懂得应试教育的弊端与无聊,也体谅女儿的疲惫和反抗,却唯独想不起“做个快乐的普通人也挺好”,只能继续变本加厉地唯分数论,为中国式教育再 添一把柴火。

  比如,你能看到吴佳妮家庭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却看不到它的实现。生于富人家庭的张小宇成绩再学渣,依然能在金钱的铺设下轻轻松松踏上留学之路;而 工薪家庭的学霸女儿琴琴,想要出国只能通过破釜沉舟的卖房、过继给海外的大姨等“非常规”手段,母亲吴佳妮的期望更要被无情地讽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还比如,《小别离》的人设,套用的依然是影视剧里最老派的模式:离异的重组家庭一定有着糟糕的亲子关系; 在虎妈猫爸的搭配中,妻子一旦处理不好子女的教育问题,工作就一定会出错,丈夫也往往会遭遇婚外若有若无的引诱……

  所以,即便电视剧给了大团圆结局,打出了“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这样的温情标语,看戏的人却轻松不起来,焦虑的更焦虑,无助的更无助。

  这,不能不说是影视与教育共同的悲哀了:世界大千,明明教育应该让每个孩子获得独特的价值,明明影视剧应该把各种各样的人生选择端到观众面前,百花齐放,但今天我们所能得见的,却往往只是单一的一类人生,一种三观。那么,它的正与不正,又从何说起呢?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2639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87788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