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毕业生买不起学区房,抱怨着要么回到二线城市要么出国读研再不回来一事被议论纷纷。北京学区房在年后上演春之狂躁,起步价12万每平米,在二环内的学区房更是高达20多万仍抢手。
但是大多数的家长因为想让孩子从小接受优质的教育,上重点名校而最终选择购买学区房,他们为了孩子变卖郊区的大房搬进市区很小的破屋。甚至还有一位家长透露自己3年看尽110套学区房!!!
可见家长们为了孩子真是煞费苦心。

然而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如果随便去问一位普通的日本人,是否也遇到过学区房的困扰,他/她应该会感到非常的难以理解。
没有学区房的日本就没有好的教育了吗?其实不然。2016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由日本的大隅良典获得,从2000年到现在的17个年头里,这已经是第17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了。
日本默默地超过了德国、英国、法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诺奖大户”。他们受到的教育让他们可以疯狂的抢夺诺贝尔奖,反观中国的教育却只是在疯狂的抢夺学区房。
为何日本没有“天价”学区房?

日本在二战之后实行了所谓的平等教育,在公立学校间无重点和非重点之分。
1.日本的小学分公立和私立两种。私立小学很少,学费不菲,条件极好的私立小学,一年的学费需要大约7、8万人民币。
送孩子去这种学校的家长一般是医生、律师中非常重视优才教育的。
而公立小学是日本最常见的小学,占全国小学总量的99%。
它实行义务教育,学生就近入学,而且法律规定不允许跨区上学,学生入学不需要接受选拔考试,年龄合适即可入学。
2.全国各地区校园硬件设施按照统一标准建设。据调查不同区域中小学人均经费最大差距仅2倍左右。无论是在东京、大阪一些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北海道的偏远农村,教学设施也都是相差无几。
3.日本的老师筛选制度。小学老师是全能的,除了文化课,体育、音乐、美术、手工、书法,样样要拿得出手。
4.日本的“重点小学”是私立小学,统一报考录取。在日本想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不需要把钱投资在房产上,而是直接投资在学校上。日本的私立学校收取高昂的学费,直接促进学校拿钱来提升教育品质。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与日本 还差了一座学区房的距离

学区房是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同样也是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我们的学区房,即便价格已超过很多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一样被急切的家长们追捧,也许就是因为它身上被赋予了一种认知:学区房=优质教育资源=孩子美好的未来。
但是:优质教育资源=孩子美好的未来吗?
在能力范围内,通过购买学区房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无可厚非,若购买学区房大大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不仅不能给孩子带来美好前程,还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中国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分布不公平问题。学区房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根据升学政策,只要符合条件,升入重点学校的机会比较大,这也是许多家长对于学区房趋之若鹜的一个最大理由。
在中国能获得国家财政补贴的“211、985”学校,北京仅有26所,全国的高考大省河南有且仅有1所。在这样僧多肉少的局面一座学区房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高考方面,外地同学想进入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大多需要“状元”身份,而北京考生则不然。
但是日本有86所国立大学,其中东京有12所,学校分布最多的在日本中部地区,有16所,日本没有所谓的“重点大学”,每个学校凭实力说话。
招生亦是如此,各个大学自主命题,考生根据自己意愿报考。于是,日本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学力判断标准【偏差值】。偏差值与大学和学科密切相关。
比如说东京大学理科三类的偏差值是80分,而偏远的鹿儿岛大学等则以55分的成绩在国公立大学偏差值排名中垫底。
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差值,报考大学。之后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地区生活定居,这得益于日本宪法规定的“迁徙自由”制度,只要你想,谁都可以在东京落户。而在中国想当北京人,却是要挤破头的!
“
所以,关于学区房,我想说:
学校的教育资源对孩子来说固然重要,但也只是个充分不必要条件。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孩子的自我成长是缺一不可的。
另外各位家长们,关于学区房你们怎么看?
微信回复【情商】查看:哈佛惊人发现成功80%靠情商,但最好的情商教育居然是……
微信回复【转学】查看学区房变成拦路虎?秒懂北京跨区转学问题
微信回复【幼升小】查看:激烈|10人抢一个入学名额 校长说幼升小面谈看这个
微信回复【小升初】查看:5分钟足够|读懂2017北京小升初入学途径
知名教育心理学专家零距离
第一时间推送最权威最干货的教育政策
榜样父母的家庭教育方法论
☟☟☟☟☟☟☟
想要获得
扫我啊
(ID:Taxiaoyi-ed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