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丧偶式育儿。这颇为夸张的说法是什么意思?又是如何引起议论的?它其实是指家庭教育中一方的显著缺失,比如父母中的一方长期外出,或者父母均在子女身边,但是缺少其中一方的情感支持。
由于我国很多家庭默认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分工,这使得一些男士在初为人父时显得无所适从,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又往往因工作繁忙而成了“影子爸爸”。专家提醒,抚养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责任,工作忙碌不应成为缺位的借口,而且父母陪伴的质量比陪伴的时间更重要。
现象:初为人父,他们无所适从
成为一名父亲,对于许多丈夫来说,是一件幸福感和慌乱感并存的事情。小胡的妻子预产期在两个月后,他言语中充满了对新生命的期待,但被问起具体的家庭分工,他显得有些无措:“我们已经把宝宝的衣物用品准备好了,可是还没想过具体的分工,我会更努力赚钱,但照顾小孩的事情可能多数要妈妈来做了。”小胡表示,他的责任就是多陪伴孩子和妻子。
小胡对于即将做爸爸这件事并没有明晰的概念,规划也多从感性角度出发。实际上,像他这样的父亲不在少数。于女士有个两岁的儿子,她为了学习更多育儿经验加入了一个微信群。这个群里多是80后、90后的年轻妈妈,而她们中的多数,在生育后的第一年,都会面临一个问题:父亲的无所适从。
“在孩子刚出生时,他并不知道怎样做父亲。下班回家就坐下打游戏,周末睡懒觉,想出去玩不想带娃。”于女士笑称,孩子刚出生时,丈夫看到孩子哭闹时,就显得慌张,总想求助自己。
这个育儿微信群里,有不少母亲生育后就辞了职成为全职妈妈。而妻子这样的牺牲和投入,似乎给了新手爸爸们更多“偷懒”的机会。全职妈妈李女士今年刚生二孩,大女儿已经5岁,但是孩子的爸爸仍然显得“不够专业”。“工作后回到家就玩手机、打游戏,很少做家务,也不怎么会照顾孩子。”李女士虽然认为母亲应该承担更多照顾孩子的责任,但还是希望孩子的爸爸能多帮帮手。“还好,大女儿长大的同时,他也开始更多参与教育孩子的任务,比如带她出去玩、接送她上下学、开家长会等等。”
调查:近半家庭“父教缺失”
2015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曾做过“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400个中小学生家长样本资料的统计分析显示:家庭教育分工中,夫妻共同承担不足四成,母亲依然唱主角,父亲“缺位”近一半。
此次调查中,用14个指标考察家庭教育分工情况,包括:辅导孩子学习、培养孩子特长、接送孩子上下学、开家长会、培养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教孩子明辨是非、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和孩子一起游戏及和孩子聊天。统计数据显示,家庭教育分工中,“妈妈为主”的家庭占43.2%,“爸爸为主”占10.8%,“爸妈共同承担”占39.9%,“其他人做”占2.6%,“没有人做”占3.5%。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认为,父母由于生理特征的不同,应当有着天然的分工:母亲在与孩子的亲密性上占优,而父亲则在培养孩子独立性上占优。“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应以母亲的照顾和养育为主;但从孩子上学开始,父亲的养育和教导占比就应当逐渐增大;到中学时期,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超过母亲。”
而调查却显示,在母亲不占优势的方面,比如开家长会、培养孩子行为习惯、安抚孩子等,也存在较多父亲缺位的现象。而专家表示,父亲在教育中的“缺位”,对孩子的长远发展不利,也加重了母亲的负担。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美国,70%以上的罪犯,都来自缺少父教的家庭。父教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孙云晓指出,父教缺失或导致两个极端结果:一是孩子变得懦弱,二是孩子变得暴躁、攻击性强。
父亲陪伴的质量 比陪伴的时间更重要
TIPS
正如于女士在微信群表述的那样,许多父亲不得不牺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而努力工作养家,有的家庭甚至会面临父亲长期在外工作的情况。这样的父亲要怎么做,才能不缺席孩子的成长?
孙云晓认为,夫妻关系是一切家庭关系的基础,在妻子怀孕期间,父亲就应当开始有身为父亲的意识。“给予妻子关爱和支持,亲自照料妻子的生活;主动学习育儿知识,在孩子出生后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意识上的改变很重要。”
工作忙碌并不是不陪伴孩子的借口。孙云晓指出,陪伴的质量比时间更加重要。“一些爸爸回家就看电视、玩手机,表面上和孩子坐在一起,但缺乏交流,这种陪伴是低水平的。”他表示,男性在生理上的天然特点,决定了父亲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更易在运动、游戏这类活动中体现出来。
那些长期出差在外的父亲,更应注重与孩子的交流。“现代社会科技发达,每天跟孩子视频聊聊天,发发信息,也是交流的途径。出差回家时可以给孩子带小礼物,要有一种持续给孩子施加影响的意识。”孙云晓如是建议。
而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广州康宁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师詹春云表示,如果父亲或母亲是一个很全面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好处。“在缺失父爱的单亲家庭中,如果孩子的母亲在教育孩子时能够涵盖方方面面的问题,仍然可以把孩子教育得很健全”。詹春云说。(记者 付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