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存在四大误区

2017年04月19日 17:32 现代教育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终身发展需要所确立的学生综合素养框架,其作为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如何落实关系到核心素养最终的产出效果。目 前,国内高中各学科均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但大部分学科仍然没有跳出学科本位,从学科系统出发。如果只是简单沿袭学科路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就有可能南辕北辙。那么,到底该如何从学科层面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存四大误区

  误区一:各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定义不够协调,内涵不够规范,学科对话存在障碍。

  例如,此前讨论过程中有专家认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运用方式及其品质;思想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各科在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确定上差异较大,对系统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利。

  误区二: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性比较突出,站位偏重学科本位。

  例如,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讨论中关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 学科特性的品质;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图像识读、美术表 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误区三:各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在相互间联系支撑尚且不足,还不能很好的覆盖支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

  语文学科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与英语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关系如何?物理学科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与化学学科的“科学 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及生物学科的“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能否形成合力?更关键的是,一些学科外的核心素养往往被忽视,包 括“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的科学素养也常常位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后排。

  误区四:各学科的偏重自我本位,有可能造成忽视学生身心规律、加重学习负担的后果。

  从修订后的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来看,目前没有一科认为本学科可以从高二年级开设,高中14个学科需要在高一同时并开。这两年个别先行试点高考 改革的省份,由于多种因素造成高一年级并开科目过多,产生“夹生现象”、甚至“生吞现象”,造成学生负担沉重、学科间知识支撑断裂,破坏着学习内在规律。 如果不考虑知识内在阶段联系,只从学科系统地位出发,将会严重制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符合学习规律的落实。

  观点

  不谈学科“个性” 只讲教育“共性”

  在 我国,核心素养具备核心性、普遍性、融合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核心素养是人的各种素养从支撑每个健康个体成功生活、建立健全社会层面提炼的核心价值,是最核 心的素养。它不是只适用特定学科、特定情境、特定人群,是适用于普遍情境和普遍学生都应获得的素养。同时还要认识到,核心素养并不直接指向特定学科,是教 育中的共性素养,体现不同学科共通的融合价值,其在各教育阶段具有循序渐进、层次化深化发展的发展价值。

  支招

  处理好一对关系

  学科素养需要在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下进行构建。要首先突出育人目标的达成,真正为有利于个人及社会良好发展培养必需的品质和能力,各学科均要以核心素养为具 体目标,体现学科对核心素养的全面关注,体现核心性、普遍性、融合性和发展性,改变以现有追求知识体系完整的学科取向,转变到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 素养取向。

  学科素养既要关注核心素养框架下的学科特长,重点梳理、建立本学科对核心素养具有“特别支撑”的学科本体素养,例如物理、化学学科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特 别支撑”,建立学科素养培养的特色路径,培养本学科特别支撑的核心素养;同时,学科素养还要始终关注本学科支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发展素养,例如 物理学科还要关注阅读、人文、合作等素养的培养,支持学科联系和学科外联系,形成横向联合、纵向衔接的学科素养层次结构。

  做好五个教育超越

  应进一步扩大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着力推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应以课程结构创新为突破口,优化课程结构、协 调课程门类、提升课程品质、增强课程适应性,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支撑点,推动学科、课程整合和校内外教育一体化。统筹学校育人要素,努力实现课程的整体育人 功能。

  加强课程改革统筹规划,做好五个教育超越:在改革目标上,逐步实现课改边界的超越。努力实现由知识指向向核心素养指向的转变,关注学生生命的质量,关注育人 文化、课程文化的建设。在构建路径上,逐步实现课程边界的超越,努力实现由关注学科课程向关注课程整体的转变,关注课程整体化学习,关注“创造与个性”式 课程。在教与学方式上,逐步实现课堂边界的超越,结合线上线下教育,努力实现课堂的静态固定时空向动态生成时空的转变,尝试走组、走班等教学形式,强化家 校协同,突出课程的选择性、多元性和丰富性;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实现教学时空拓展。在资源供给上,逐步实现资源边界的超越,树立教育服务资源观,丰富资源 类型,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要结合实际,构建教育资源供给的统一战线,努力将校内外丰富的教育资源整合进学生学习生活;要关注教与学中生成性资源的作用。 在评价体系上,逐步实现考试评价边界的超越,关注考试与课改的一体化,明确以考试招生评价制度改革服务课改,撬动减负增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考试要关注 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学考一致的系统机制。

  □文/杨德军(北京教科院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TIE2017国际学校择校巡展: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北京上海广州家长免费索票: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中小学微信号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3012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88030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