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 直以来,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就是一种很微妙又难拿捏的存在。由于各自的出发点、所站角度、持有的教育价值观、所处社会地位的不同,常常造成他们之间的错位、 误解,甚至矛盾。而随着80后、70后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提升,如何与老师有效沟通,家校之间如何有效合作显得更重要。
近日,网上一篇家长批判老师布置作业太多的帖子引来强势围观。这位网名为“樱桃妈”的家长孩子上一年级,每天老师都要家长回家帮孩子检查作业、批改作业,孩子字写歪了就成了老师通报批评家长的理由。
每天被折磨得几近崩溃,樱桃妈一怒之下发了一篇帖子,公开呛声老师:“老师的职责之一是批改作业试卷!而非家长!”“作业做错了很正常!每个孩子都是检查全部正确了交上去,有意义么?”
这篇帖子发布后掀起轩然大波。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家长有类似经历,除了认为老师有作业转嫁,一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也纷纷被吐槽。
1。恐吓孩子
老师爱用罚站、语言恐吓来维持课堂纪律。这一种方式,特别针对爱讲话的孩子。
陈女士的儿子已经被老师“恐吓”好几次了。9岁的儿子上课爱讲小话,班主任纠正了很多次没有效果,于是放狠话:“我这个班不留你了,你去别的班吧。”
儿子当时比较害怕,哭着承认了错误。但这种威慑力只能管几天,他还是照旧上课讲话。“没从根本解决问题。我觉得老师的这种办法不妥,但也不好跟老师说。”陈女士很无奈。
课堂罚站,也是一些老师对爱说话淘气孩子的招数。“不会让他们站一节课,会等不嘻嘻哈哈笑了再坐回去。”路女士的女儿11岁了,乖巧的女儿没有被罚过,但班里调皮的孩子基本都被罚过。
2、鼓励告状
为了便于管理,老师鼓励孩子相互告状,相互监督。
“我告老师!”这是女儿和同学的口头禅。周女士想不明白,自己小时候很讲义气,好朋友很多。现在的孩子们不太团结,经常以告老师来威胁别的同学。
因为老师鼓励“告状”,所以孩子们一点小事也告状,比如谁上厕所去时跑了,谁带了课外书去学校了。
“闺女现在很不自信,穿裙子去学校怕同学告状,课间看课外书怕同学告状。”
“学校老师一方面要强调团结合作,一方面又强调监督告状,分解他们团结合作的潜力!长此以往,孩子们心里会失去标准,他们会不知道该怎样做才算对的了。”周女士很担忧,她也担心孩子长大以后,会不会变得溜须拍马、不讲义气、不懂团结。
3、乱贴标签
老师给孩子标签,甚至取绰号。特别针对爱提问或有个性的孩子。
得知老师给女儿取了一个外号叫“任性花”时,已经过了半年。因为女儿不敢告诉家长。肖女士很生气。“本来孩子有点小不同,耐心教育一下就可以了,还可以找我说,我也会配合。老师带头给孩子起外号,无形中让全班同学都加深了印象,她就是这样一个人,动不动就有同学笑话她。”
肖女士找到老师,老师解释说“都是为了孩子好”。之后老师也没再这样叫了,班里同学跟着慢慢也就忘了这事儿。如今,女儿上六年了,“但这外号已经影响了孩子近一年。”
4、有失公平
不公平对待孩子。主要针对家委会的孩子,他们更受重视,更容易评三好生。
关于老师偏心,也是很多家长心中的一根“刺”。多所学校的家长,都表示老师有“私心”。特别是针对家委会的孩子,老师会有所侧重。
“我们班唯一的三道杠,数学只能考六十多分,语文也很差,他妈妈是三年级家委会会长。”
“我们班三好生选举,老师直接告诉学生不能选谁,评优选举时明目张胆开吹风会。”
不 仅家长有微词,很多孩子也有想法。张女士说,“我女儿都说,这种选举就像看破红尘一样,特别无聊。”她代表很多家长,说出了心声,“时代在飞速变革,师者 无论从文化修养,道德修身,视野的开阔等都要不断跟进,方有资格教书育人。啥也不具备,最低得有爱,爱教育事业,爱每一个孩子。”
■专家就访
教育有方法 教师需多方学习
陈钱林(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这些情况在教育里面不是主流,是个别现象。即便如此,出现这些情况都是不应该的。
罚站、恐吓都已不属于批评范畴,属于体罚行为,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教 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为了培养每个孩子健全的人格。对于班级来说,有规章制度,孩子来互相监督是可以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自律的习惯。但如果 过度了,变成孩子之间相互告状了,就会培养孩子们损人利己的心理。老师给学生取绰号很少见,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十分不应该,老师对学生人格起码的尊重都没 有。公正公平,对我们大人来说都很重要,它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小孩子更在乎老师的公正公平,凡是发现老师不公正不公平时,就会在学生中失去威信,教育效果 就会大打折扣。
容易犯这些问题的,可能是一些刚毕业的老师,缺乏应有的管理方法,做出的不恰当的行为。所以,我建议他们进行多方面的学习。
首先,教师需要学习教育理论,搞清楚什么是教育的本质。最主流的观点是——教育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使孩子幸福成长。只要利于孩子健全人格发展的,就是好的方法。影响孩子损害人格发展的,就不是教育,是伪教育。
其 次,教师需要学习法律。孩子的人格尊严是不容侵犯的。不管孩子的个人表现如何,他的人格与大人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教育 要追求的是每一个孩子在他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能以一刀切的标准,不符合条件的孩子就打击,这样孩子健全的人格就受到侵犯。
最后,要向身边优秀的老师学习,教育是有方法的。比如,当面表扬私下批评、制定有弹性的班规。优秀的老师从来不缺好的方法。
年轻的老师,要珍惜自己教育的机会,对得起教师这个身份。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学识魅力,这样在孩子面前就会有威信,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教育需用心 不能简单粗暴
赵澜波(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我 觉得家长说的都挺对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育人方面需要用心,需要学习心理学。现在的很多班主任只重视自己的学科,班级管理只是顺手在做。造成这种现象有 很多原因。一是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出口窄,所以很多班主任选择通过学科发展自己。二是有些学校不重视班主任的队伍建设工作,只重视学科。三是班主任自身缺少 方法,缺少儿童心理学和班级管理等基本常识,缺少时间了解孩子。最后一个吐槽点,是因为家委会的建设原本不规范,有些学校的家委会工作变成了给老师给学校 干活,于是家校关系成了带有功利性质的讨好关系。
对于个别孩子的教育问题,需要个别教育和班级的整体教育,以及家校合作。很多“问题”孩子教育不好,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家长和老师的问题。他们不了解孩子,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现在很多老师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
惩戒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敏(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校长):我 觉得这些不是主流的,但既然存在就有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比如,我们的教育缺乏惩戒。有一些孩子的特殊行为确实是需要惩戒的。当然我们是不提倡罚站等行为 的,但现在很多家长也是过度敏感。其实,在国外经常有让孩子待在单独的房间里,冷静一下,面壁思过,也可以说“老师剥夺了他的人身自由”,这种很难界定。 我们对教育惩戒已经提了很多年,学生是需要赏识、激励和鼓励的,但惩戒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老师作为教育者的惩戒权被剥夺了,可能就会产生一些畸形的做 法。
□文/本报记者 王小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