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必修课来袭 学校咋安排

2017年11月17日 10:24 现代教育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原标题:新必修课来袭 学校咋安排)

  核心提示

  近日,教育部发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将全面进入中小学课堂。而“综合实践活动”也成为继此前进课堂的书法、非遗、京剧等教育内容的一员。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及人们对人才培养规律认识的提升,很多能力的培养从娃娃抓起成为一种共识,一个个教育项目不断进入课堂,成为孩子的必修课。这对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堂作为育人的主阵地,一些特定的教育项目内容作为课程进入课堂,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然后,随着这些必修课的不断增多,对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资源的配置能力等也就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而学校如何应对成为校长教师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小学生们的京剧表演有模有样。 摄/本报记者 云凯杰  小学生们的京剧表演有模有样。 摄/本报记者 云凯杰

  ■新闻追踪

  综合实践活动进课堂引发热议

  此次“综合实践活动进课堂”,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委会理事长、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汤勇撰文表示“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中小学必修课叫好”。在他看来,综合实践活动课对于补上当下基础教育实践水平与探究能力弱化之短板,定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汤勇的观点道出了众多教育者的心声。然而,家住丰台南苑地区的王先生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心,“综合实践活动课非常好,但孩子正上初三,面临升学压力,时间都花在迎接明年的中考上,恐怕没有太多的精力来上这门课。”

  站在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对孩子成长可谓是巨大利好,但是对于学校来说,课程的开设、师资的配置、与各类课程的融合是一个难题。在平谷三中副校长王伟看来,如果不科学合理地进行项目式、主题式融合,很容易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入“费力不叫好”的窘境。

  ■记者调查

  十年有近10项教育内容进课堂

  “这些年来,以文件规定形式进入课堂的教育内容比较多。”中央民族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附中丰台实验学校执行校长刘晓华告诉记者。

  记者大致梳理了一下,随着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自2007年至2017年10年间,先后有以下教育内容进入中小学课堂:

  2007年,公共安全教育进课堂。

  2008年,京剧进课堂。

  2009年,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

  2013年,书法教育进课堂。

  2014年,“非遗”进课堂。

  2016年,道德与法制教育进课堂。

  2017年,国家安全教育、人工智能进课堂。

  从进入课堂的教育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公民素养、科技素养等。“重要的教育内容进课堂,对学生成长发展来说可谓是影响深远。”北京二十中附属实验学校执行校长鲁爱茹认为,“比如中小学生自我保护安全教育,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到了相关知识,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立竿见影。这些内容正是家长和孩子急需的。”

  专家表示,“伴随着人们对教育期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内容进入课堂,这对孩子综合素养的提升作用当然是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课堂不是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对于什么教育内容适合“进课堂”,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认为,相关教育部门要做好审核,让进入学校的各种教育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需要,考虑学校实际,做到宁缺勿滥。必须要做好需不需要进课堂、如何进课堂、进课堂后怎么做、需要达到什么效果等调研,让“进课堂”的教育内容科学、有效。

  现象解读

  
学校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盘点以往重要教育内容进课堂的历史,记者发现,每次重要的教育内容进课堂都可以说给不少学校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有力助推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以“京剧进课堂”为例,2004年起,北京市赵登禹学校开展了“京剧特色校本研究”,2008被北京市教委确定为首批“京剧进课堂”试点学校,同年被丰台区教委确定为“京剧进校园”试点校。在此有利条件下,学校加大艺术教育实施力度,发展至今,学校已逐渐探索出学校京剧艺术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和模式。

  “实践证明,京剧已从学校最初的‘特色项目’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学校特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提升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达到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总体目标。”赵登禹学校校长徐唯表示。

  另一个鲜活的例子是东城区天坛东里小学的书法教育特色。该校自1992年起,以“书法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2012年被国家语委授予“国家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书法教育进课堂的文件发布后,更加坚定了我校确立书法育人特色的信心,我们以‘写字’校本课程为载体,坚守‘全面育人,办有特色’育人宗旨,实现全面优质均衡发展,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彭爱军校长说。

  从以上例子不难预计,此次“综合实践活动进课堂”,也必将助推一大批中小学实现特色发展,成就一批学校和校长。把握机遇,借势而起,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考验的是校长的眼光和领导力。

  “进课堂”如何安排 整合是关键

  面对进课堂的必修课程越来越多,在学校具体教育教学中,如何科学安排好这些教育内容,才能一方面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又不会感觉课时不够用?采访中,校长们表示,整合是关键,也就是课程、学段、教育资源的整合。

  “重要教育内容的落实,这需要学校管理者发挥智慧,进行师资、课程、学段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北京二十中附属实验学校执行校长鲁爱茹认为,一些内容比如禁毒教育、安全教育等,可以开设讲座来学习;一些内容如劳动技能、人工智能等,可以开设20分钟的小课时,化整为零,保证学习。 

  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建议,对于这些“进课堂”的内容,还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实施途径,例如可以进学校活动、进学生社团活动、进学校班队活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等,同样可以达到教育的效果。

  “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应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长短期相结合的主题活动,使活动内容具有递进性。”对此,丰台区东高地三小校长陈翠敏认为,学校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时,要对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而不是从单一的学科知识出发。“比如,我们把科技教育课程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一至六年级整体考虑,分层递进。语文、数学两门学科还探讨了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实施策略与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从性质上来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然而在具体教学安排中怎么跨学科?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校长祖雪媛介绍,白家庄小学构建的“基础+主题”课程体系,打破了学科的界限,让多元的文化和知识都能融入到课程之中,很多“进课堂”的内容也就能顺利落实到课堂里。例如,“品中秋”课程就通过学生的探究习俗、吟诵中秋诗词、演唱中秋歌曲、书写中秋诗词等活动,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也将书法、传统文化、戏曲等内容落实到了课堂教学中。

  北京市史家分校副校长马荣彦介绍,史家小学分校“1+X”课程体系,进行课程的补充和生成,通过“多元、灵动、开放”的课堂教学,激发孩子们和老师们的内在动力。

  对于“进课堂”教育内容的考核评价,鲁爱茹校长认为:“我觉得不用进行专门的考核,应该像科普知识一样,让学生们在玩儿中学,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检验自己对这些知识的获得。”

  落实“进课堂”要过几道坎

  面对越来越多的“进课堂”内容,对于学校来说,全面深入落实尚需跨过几道坎。

  师资和教材的配备是一道坎。重要教育内容进课堂遇到的第一难题往往是师资和教材的问题,而这需要时间来完善。

  第二道坎是校长的课程执行力,海淀区一位小学校长认为,这检验的是校长的对于课程开发建设的“知”“行”能力。“知”就是对此次“综合实践活动进课堂”的课程目标,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活动方式的设计,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要了然于胸。“行”就是校长要立足校情,引领教师开发、落实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真功夫,而不是只要面子。”

  北京二十中校长陈恒华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向是促进学生素养提升,和让学习内容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规划未来,对学生意义较大。这要求教师转变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

  第三道坎是教育资源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是很难做到的,更需社会资源的引入。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实验学校执行校长刘晓华认为,能否真正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课堂,教育资源很重要,不然的话,就找不到有力的支撑。学校必须有效整合校内校外各种教育资源,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对于专业性强的内容,比如说中药文化,就可以请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学者或者是社区的一些中医师,通过整合社会智力资源,让学生获得这方面的知识。”鲁爱茹校长表示。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进课堂。 摄/本报记者 云凯杰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进课堂。 摄/本报记者 云凯杰

  ■专家观点

  教育内容进课程需要科学决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由于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课程必然也是有限的。教育内容是否能进课程,要根据其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来决定。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才可以进入课程范围。除此之外的教育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其他方式来学习,满足其个性发展需求。

  对于什么教育内容进课程,应该有严格的限制。尤其是在当前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一定要严格地限制进课程的教育内容及其难度,还有学习量。不能放松这个口,而是要扎紧这个口,这样才能让学生正常地成长发展,否则就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发展。

  为了把好这个关口,建议在各种教育内容在进课程之前,应该通过一个专业的程序,来确定哪些教育内容可以进课程,哪些教育内容不可以进课程。而不是简单地凭主观意志,说进课程就进课程,随意地把教育内容塞进课程。必须要建立这样一种专业的机制,防止中小学的课程无限制地膨胀。

  ■相关链接

  国外的教育内容“进课堂”

  新加坡:乐高积木进课堂

  2015年,新加坡教育部配合国庆特别推出一套名为“创造我的新加坡”的乐高积木,让教师使用积木设计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反思新加坡的过去及展望未来。新加坡所有的中小学、特别学校、初级学院及励仁高级中学、工艺教育学院和理工学院的师生,分阶段获得这套积木。中小学生课堂上使用这套积木辅助学习,其他学生则会在国民教育课程及相关活动上使用积木。

  新西兰:IT教育进课堂

  2016年,新西兰教育部长贺琪雅马瑞他宣布,最快在2018年,运算和编程会被正式引进入小学课堂,新西兰将迎来全面IT教育时代。这个重大改变是为了应对蓬勃发展的IT业对人才的需求,这是新西兰课程自2007年采用以来的第一次改变,学生可能从一年级开始就会接触数字技术而非现行的高中阶段。

  □文/ 本报记者 梅林 李继君 郑祖伟 凌月云 常悦 何文洁

责任编辑:潘程

参与调查领现金红包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7029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100139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