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认为对孩子的“宽宏大量”就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这会让孩子出现在家“窝里横”,在外“受气包”的局面。
近日,沈阳一位“80后”妈妈李女士就遇到这样苦恼,4岁的儿子在家对老人颐指气使,出门跟小朋友却成了小乖乖。她不知道自己哪里有问题,孩子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状态。
朋友圈
家长困惑孩子为何是“窝里横”
近日,李女士发朋友圈抒发了自己的困惑,因为儿子的表现让她很苦恼。
昨日,记者联系到李女士。她告诉记者,之所以鼓足勇气求助本报解决这个问题,是因为上周末,她发现儿子对姥姥发脾气,甚至还动手打了姥姥。她坚定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李女士说,上周末,朋友带孩子到家里做客,两个孩子一起玩涂鸦,就在这个时候,姥姥在一边夸赞道:“宝宝画的真好看。”但是儿子生气了,埋怨姥姥打扰他,而且大声喊叫“你是坏姥姥,总打扰我,滚开!”
姥姥赶忙安慰,结果,儿子一听更来劲了,一直冲姥姥发脾气,甚至用吐沫吐老人,还去打姥姥。
李女士当时赶紧拽过孩子并严厉批评地说:“怎么跟姥姥说话呢?赶紧道歉!”结果,孩子还没说话,姥姥在一旁赶忙补充:“我没事,你别冲孩子嚷。”孩子更加不依不饶,最后是姥姥跟孩子道歉才平息。当时,朋友说了一句“这孩子真是窝里横啊。”
李女士也觉得是这么回事,因为,跟幼儿园老师沟通时得知,儿子在幼儿园非常听话,甚至还有点胆小,有一次别的小朋友抢他的玩具,他也没有反抗。
“老师眼中听话的孩子简直和家里这个‘小霸王’判若两人。”李女士很疑惑,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的窝里横呢?
调查
孩子窝里横真相 九成家长都不知道
“窝里横在外怂”的状况,这是很多家长,特别是隔辈人感同身受的烦恼。
调查显示,九成家长都不知道什么原因。但是不知道原因的背后,很多家长也感同身受着孩子发脾气带来的伤心、愤怒和无奈。
家长赵女士说,孩子在家可能耐了,跟他爸玩时,给他爸打得可怂了,结果在幼儿园,让比他小半年的小子挠了,回来就跟我哭咧咧的,他爸告诉我,别给孩子送幼儿园了,总受欺负,我觉得也不能因为挠脸就不送啊。
家长果果姥姥说:“我对孩子非常用心,但是看孩子跟我大喊大叫的时候,我心真是很疼。生气的时候我就会问,长大你还能孝顺姥姥吗?”
家长杨先生说,自己已经做姥爷了,但是对于教育孩子方面自己明知是溺爱,但是也没办法,总觉得自己年轻的时候对自己的儿女疼爱不够,对隔辈儿的人就想加倍的爱,明知道不对,但我们这么大岁数的人真是不会教育。
在记者采访中,很多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都有这种窝里横的表现,特别是老一辈的人感触更深。多多姥姥说:“在他爸他妈面前那表现可好了,让干啥干啥,这孩子就知道熊我。”
但超九成家长不知道,为什么在家对亲近的人凶巴巴的,但是在外面跟外人说话都不敢是什么原因。
原因
对孩子没原则地宠爱是祸因
沈阳都市绿洲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孙波分析,所谓窝里横是对自己人爱发脾气,对外人却不敢。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从小孩子上幼儿园到小学、初高中都存在的现象,而且,孩子对隔辈人的“欺负”表现更甚。很多家长不知道什么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大人太宠孩子了。
首先,家长照顾孩子总是以孩子自我为中心,就怕孩子受委屈生气、不开心,想着让孩子开心,过于考虑孩子的感受,没有及时建立规则。比如,李女士的苦恼,孩子总是对姥姥发脾气,孩子很可能是小时候都是姥姥带大,由于老人溺爱,无条件宠爱造成的。当孩子表现生气的时候,姥姥为了哄孩子不生气,竟自己向孩子承认错误,这就造成了孩子自我为中心,没有对错没有原则的都需要以我为中心。
孙波老师说,其实跟老人经常在一起生活,孩子的窝里横表现更为明显,比如,当孩子冲姥姥发脾气,爸爸稍微严厉点,妈妈和姥姥就护着孩子……这样的结果就是小小的孩子明白哭闹后要求能得到满足,还知道有人会保护她。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用哭闹的办法解决。怎么横都没事,反正有人护着的心理。
其次,家长保护得太好了,凡事都不让孩子动手做。孩子要做什么,大人们都帮忙代劳。慢慢的孩子对大人们形成依赖,到了外面,一旦跟小朋友发生冲突,自己又不会和小朋友沟通,发现在家那套“哭闹、蛮横”的法子不好使,所以,自然就因害怕、躲避,表现的就是弱弱的一面了。
专家
孙波老师解释,把孩子让老人抚养,而自己在教育中“抽身”,这些都会在未来的教育中埋下隐患。
只有亲子关系和谐时,孩子才能更听家长的话,这样,家长立规矩孩子才能更听。有的家长以为长大后不听话可以棍棒教育,但往往会让孩子产生叛逆心。
如果现在孩子窝里横的表现,家长们也可以加以引导。
孙波老师说,首先,一旦遇到这样的问题,家长们不要立刻给孩子贴标签,比如批评孩子“胆小鬼”“窝里横”“没出息”等。这样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反倒破坏亲子关系。因为,亲子关系好,家长才能好立规矩。因为,良好的亲密关系,才会让孩子充分地表达想法,在家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其次,放手让孩子自己做。所以,建议家长应该尽量自己带孩子,这样就会避免老人的娇惯。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做事,引导他们自己思考、学会表达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样跟外界接触时,孩子就会很自然地处理好。最后,家长们要告诉孩子正确表达情绪的方法,当孩子哭闹时,鼓励他们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家长们耐心地帮助孩子重复这样的过程,孩子将逐渐学会冷静处理问题,而不是发脾气和哭闹。
(原标题:4岁娃在家“窝里横” 在外“受气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