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期末考试后聪明的家长这样做

2018年01月24日 06:30 现代教育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话题

  几个星期之前,朋友圈都在疯传一张图片,家长在辅导一个戴头盔的孩子写作业,并配文“温馨提示:快到期末考试了,各位家长看到小朋友做作业时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小朋友也要学会保护好自己。必要的时候,可以效仿图片上的穿戴好防护装备。”

  看似玩笑的图片得到了一众家长的认同,凸显了家长们的考前焦虑。而家长的焦虑更增加了孩子的考试压力。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孩子考试前一周会睡不好觉。随着寒假即将来临,很多家长表示会根据孩子的考试情况,选择性补课。

  家长该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假期里又该如何合理规划好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家长微表情

  焦虑

  上周孩子们发烧的事件一直在持续,周四请假的有10个,周五上午请假的有15个。唉!这不是因为压力过大么?

  周女士 四年级孩子妈妈

  忐忑

  因为儿子入学考试和期中考试都是全校第一名,同学们把他说成“学神”。甚至在考试前会拜他,请他给摸摸考试用笔。加上学习好的同学各个都特别努力,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一些压力。

  齐女士 初一孩子妈妈

  自嘲

  这周将是最寒冷的一周,气温跌入了冰点,等考完了以后天气才会回暖。我的心情就也跟天气一样啊。

  杜先生 五年级孩子爸爸

  期盼

  今天给娃做了一顿特别的早餐:一根油条,加两个鸡蛋,专门摆成100分的样子。鼓励他考试加油!希望能给他带来好运!

  刘女士 三年级孩子妈妈

  ■专家解析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良好习惯

  特邀观察员:陈钱林(碧桂园实验学校总校长)适当的考试有利于教学:学的角度,让孩子及时巩固知识点;教的角度,让教师准确把握学情。适当的考试也有利于孩子的综合素养培育,对自觉性、计划能力、责任感、耐挫力等,都是一次历练。但是,考试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件小事,没必要小题大作。

  我给家长几点建议:

  考试前加强孩子的良好习惯教育。最好的学习习惯是勤学与自学。家长借复习迎考契机,让孩子明白“要想成绩好,靠勤奋好学”的道理。同时,引导孩子自学。跟着老师做习题是一种复习形式,但容易乏味,特别是被动学习与自学的主动学习毕竟不一样。复习时指向自学习惯培养,这是高人一筹的教育目标。

  考试后坦然对待成绩。中学的成绩大致上能反映孩子的整体学习能力,考得理想了,多鼓励以增强自信心;考得不理想,从学习习惯和方法方面与孩子聊聊,也有必要寻求针对性辅导措施。而小学的成绩则没必要看得过重,只要在中上位置,我认为95分与100分没有本质区别。学习是长跑,如果习惯不好,一时的高分也没用;只要养成勤学与自学习惯,大可淡化考试成绩。

  假期时帮助孩子尝试时间管理。时间是需要管理的,既是习惯也是能力。家长要引导孩子制订时间表与学习计划,比平时学习相对宽松些,学习的面也相对拓宽些。有了时间表与学习计划,生活与学习就有规律,特别能帮助孩子形成自律、自学的习惯,而自律、自学是成才的根基。

  功夫在平时 考试前后平常心

  特邀观察员:白纯舵(北京市大兴区第五小学校长)孩子的成长是多元的,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孩子成长的唯一标准。

  面对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家长首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考试只是对一段学习成果的综合检测,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孩子某学科知识获得,哪些知识点还有所欠缺。功夫要下在平时,引导孩子热爱与享受学习的过程,比成绩本身更加重要。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家长要保持合理的期待,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从孩子自身出发,目标可以定得比孩子的实际能力高出一点,引导孩子向着小目标一点点靠近。

  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备考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影响。有的孩子在考试前会出现情绪不稳定、厌学拖沓、坐立不安,甚至身体健康等问题。作为家长,在树立正确的考试观的基础上,要学会缓解孩子的考试压力的方法:用“润物无声”替代“唠叨不停”。“考试的时候不能马虎!”“别紧张。”“题目难不难?考得怎么样?能考多少分?”诸如此类的语言暗示,无形中就给孩子施加了压力。

  假期是孩子们离开课堂,进行放松和调整的时光。因此,家长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孩子能报什么学习班、考取什么证书的关注点进行转移,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从寓教于乐的角度去面对孩子的假期生活。

  与孩子一起设计“好习惯养成记”,培养好习惯;和孩子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带领孩子参与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要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面对假期生活,如果孩子们感觉不到假期的放松和快乐,会对家长产生不满和消极情绪。即便家长制定了学习计划,孩子的学习效率也是极低的,这对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非常不利。

  父母不焦虑 孩子成长更优秀

  特邀观察员:杨雄(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家长考前的各种状态,其实是他们的一种自我减压方式。

  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大力为孩子们减负。但我们在上海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并未下降。孩子的压力源自多个方面。

  首先,学生的压力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家长的压力。社会的压力,通过家长的焦虑层层传递到了孩子身上。

  其次,调查显示,母亲的焦虑是导致孩子焦虑的首要因素。其实,孩子本身并没有大人以为的那么焦虑,他们很懂得寻找压力的释放口。但很多妈妈比孩子更焦虑。我见过很多高学历甚至是教育学博士的妈妈,经常会为了孩子作业下滑而爆发亲子矛盾。

  孩子作业没完成、孩子一时分数下降,在一些妈妈们眼中简直就是天塌下来,她们会觉得生活都没有办法继续下去。因为女性自身情绪容易失控,而妈妈在教育中又相对付出比较多,所以她们会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和成绩。

  再次,容易焦虑的往往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尤其是前几名。为了保持好名次,他们会在意每一分,会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勤奋地刷题。但过度的训练很容易出现问题。

  所以,我建议父母尤其是妈妈们,降低对孩子的期待,改变自己的认知。其实父母不焦虑,孩子反而成长得更优秀。

  小学阶段,家长不要迷恋一百分。过度在意满分,其实是现代家长的一种落后的想法。家长应该重视孩子学习的真正的收获,孩子查错纠错的能力、学习动力的养成等等,对以后高考更有利。不要让孩子透支身体,熬夜刷题求精准,这种情况,孩子到了初中成绩就会滑坡。比起高强度熬夜学习,融会贯通更重要。

  另外,网络上很多教育培训机构营造出来的各种排行榜,加重了家长的焦虑。社会教育机构发布这些是带有商业性目的,无非是为了让家长去补课,人为地干扰了义务教育的秩序。特别是在考前加剧了家长的焦虑和攀比。

  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现象,社会信息的不对称传递。我希望能在互联网上封杀掉这些信息。考试是很重要,必要的检测很重要,但不能层层放大。

  青少年的成长是马拉松式的长跑,无论何时都应该保证孩子的休息和睡眠。

  家长不要追求一时一分,教育是一种缓慢的过程,孩子都有自身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要太在意一时分数的起伏,成绩的波动是正常的,孩子的学习能力有自我认知和提高的过程。但如果出现大起大落,就要去寻找原因。比如早恋、家庭变故等,找到原因,对症解决。

  □文/本报记者 王小艾

择校展报名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7029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100142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