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生成绩排名的问题,公众怎么看?日前,一项对2001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74.4%的受访者身边仍有小学和初中公开学生成绩排名,57.7%的受访者认为公开排名会让学生觉得分数和名次最重要。47.5%的受访者希望不排名,仅将成绩告知学生本人和家长。60.2%的受访者希望老师树立坚决不排名意识,做好考试后续工作。(中国青年报,3月6日)
从调查结果来看,公众预期和现实情况仍有差距:过半者不希望将排名意识融入教育里,但仍有超过七成的人不否认排名现象的存在。此前,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明确要求:“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个规定的包含范围是全国性的,面对的是普遍现象,用规定里的话说,“本标准是对学校管理的基本要求,适用于全国所有义务教育学校”。
既然有明文规定,不少学校却我行我素,除了缺乏到位的监督与惩戒机制外,恐怕也有教育相关者的“难言之隐”,而这往往被外界所忽略。
其一,“成绩决定一切,排名等于能力”的传统观念,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一些人见惯了一些“呼吁”、“建议”,乃至认为即使出了规定,也未必有执行力。这是传统谬误思维造成的结果。
其二,不少家长担心成绩排名不公布,等于信息不透明,进而会给各种猫腻现象造成“便利”。这个担忧并非毫无道理。比如,在一些学校,学生成绩直接与奖学金、助学金乃至座位排序直接相关。不公开的情况下,能否保证所有学生得到公正对待、没有人以其他手段获取利益,是要打个问号的。
另外,过半的受访者认为公开排名会让学生觉得分数和名次最重要,这背后的焦虑,在于他们担心过度弱化成绩排名等同于弱化考试的重要性,会让孩子逐渐丧失竞争意识和能力。不可否认,面对“减负”的呼声,一些家长的担忧也有道理。毕竟,在当下,考试依然和学生未来发展密切关联。对一些家境较好、未来发展途径较多的孩子来说,考试成绩、排名或许不是最重要的,但对一般家庭和农村地区的学生而言,出色的考试成绩会帮助他们改变命运,进入更好的大学,获得人生逆袭的机会。
事实上,在具体的教学情境里,成绩排名并非“铁板一块”,它可以随着具体情况的改变,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也为解决“是否公开”之困打开了空间。比如,不公开所有人排名的前提下,如果有学生或家长表示不满或质疑,学校可以让其只查看自己的成绩排名情况。如此,把成绩排名从公开的集体行为变成私人的行为,可做到两全其美,一定程度上实现公平合理的目标。当然,更深层次的,还是要建立比成绩排名更全面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反应学生综合素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