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高校庆公告全是文言文注释74处 你能读懂多少

杭高校庆公告全是文言文注释74处 你能读懂多少
2018年05月15日 08:49 钱江晚报

  钱报记者找到主笔老师,他说,比初稿难度已经降了几个等级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一号公告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一号公告

  昨天,杭州高级中学官方微信发了一则公告,很快就在杭州人的朋友圈里转开了,但同时,很多人会加上一句“你看懂了吗?”

  这则《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一号公告》,全文932字,全是文言文,文后的注释有74处。

  如果一一对照看完,要花近半个小时。不少人早早败下阵来,表示“觉得自己变成半文盲”,“好多字都念不出来,比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都难”。

  出题者是谁?

  钱报记者一番打听后,找到了公告的执笔者之一杭州高级中学的语文老师高利。

  “初稿就熬了三四个晚上。”高老师说,这篇文章从酝酿到写作完成,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最后定稿经过多次修改,还请了浙大教授和文学老师指导。所以,除了他主笔外,同校老师和热心校友也参与了,这是“集体创作”的成果。

  为什么用骈体文

  不用白话文

  这篇公告,用的是骈体文,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所以翻译起来比一般文言文要难一些。

  为什么不用很多人一看就懂的白话文?

  很有互联网传播思维的高老师说,“通常发公告,时间、地点、事件一两句话就完了,如果再想扯扯办校历史、办学理念,用白话文说就会有些生硬。杭州话说,有点背,也没人要看,没人会转的。”

  但改用文言文就不一样了,所有的办学理念和历史传承,都巧妙藏在了注释里,用更风雅的方式去传播。

  比如,说杭高推行文理并重的教育理念,就是“以弘文究理,博开桃李之门;饫义餍仁,尽表松筠之节”;说杭高师生英才辈出,就是“若我杭高,养正龙潜之士,传薪凤起之区”……

  而作为在杭高执教多年的老师,高利说,通过这次机会,他对本来就有所了解的校史,又做了重新梳理,也有了新的收获。

  很多人都知道,杭高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这里就是浙江的贡院,是读书人在进京赶考前,先要经历地方考试的地方。换句话说,600多年浙江的学霸都在这里待过。前身养正私塾(1899年),是浙江最早的公办中学。100多年来,学校历代师生名人辈出,李叔同在这里教过书,鲁迅在这里种下樱花树,徐志摩、郁达夫、丰子恺、金庸都曾在这里求过学。

  “这么做,也契合了杭高的文化定位、历史定位和传承定位。”高老师说,和这所学校的历史沿革是一脉相承的。

  看了注释还读不懂

  那该补课了

  昨天,最兴致勃勃“学”完这则公告的,是已经毕了业的杭高校友,明年5月18日是杭州高级中学120周年校庆纪念大典的正日子。

  “有校友跟我说,正拿着两只手机在读,一只看原文,另一只看注释。”高老师笑。

  也有人开他玩笑,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是不是炫技啊?

  高利说,其实现在的最终版本,相比初稿,难度还下降了好几个等级。这么做,也是为展现中文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比如,文章倒数第二段的第一句话——矧乃钱江启正,江东启成,搏浪迎潮,腾蛟起凤。在初稿里,“腾蛟起凤”这四个字,本来是用“龙翔凤起”,因为“贡院见凤起,钱江期龙翔”(分别指杭高的两个校区),是每个杭高人都熟悉的表达。为什么要换呢?因为注释里提到,“腾蛟起凤”出自《滕王阁序》,还是想借此增加在校生与语文的亲切感。

  而在74处注释里,有的出自《论语》,有的出自《诗经》,大多数内容,都是高中语文课程里涉及的内容。

  “在读的学生要理解,不难。”高老师笑说,“如果看了注释还读不懂?对不起,你该补课了。”

  怎么补?高老师教了一招——要避免“经典阅读空心化”,比如《红楼梦》,有的学生读《蒋勋看红楼》,读《白先勇细说红楼梦》,然而,他却从来没读过原著。

  很多学生,觉得学文言文很痛苦、害怕,“很多时候,读不懂,不是字词和语法的问题,而是缺乏理解的语境,欠缺相关的古典文学常识和知识。”

  所以,高利说,公告后面跟着的74处注释,就是为了让大家回归原著,回归经典。

  “有时候,我会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写文言文,反复进行翻译训练是枯燥的,但反过来,自己试着写一写,字词、语法自然就通了。”记者 李蔚 徐洁

  原标题:一篇骈体文,光注释就有74处 杭高的校庆公告,你读懂了吗

  责任编辑:黄晓冬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