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父母的陪伴成为孩子的“奢侈品”

别让父母的陪伴成为孩子的“奢侈品”
2018年06月18日 06:38 现代教育报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968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0.7%的受访家长坦言自己经常超出个人经济能力给孩子花钱。51.5%的受访家长坦言会因为没有给孩子买名牌而感觉亏欠孩子。从调查结果看,金钱似乎成了家长给予孩子关爱的最佳“载体”。

  家长们的这种心情不难理解。平时大家都很忙,忙工作、忙应酬。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花点儿钱给孩子买玩具,买名牌衣服,上补习班,算是给孩子一些“补偿”,金钱物欲成为孩子最容易得到满足的东西,“陪伴”反而成了孩子的“奢侈品”。

  另外,社会竞争越来越紧张激烈,这种“比拼”也蔓延到家庭教育里,家长自己未能“脱颖而出”,绝不能让孩子“甘居人后”,所以花血本也要让孩子“衣着光鲜”“吃好喝好”,至少不能丢了家长的面子。从本质上说,这是家长自己的一种虚荣心在作怪,这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而是用“爱孩子”的方式“爱自己”。

  这其中也有中国社会“富养”孩子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再苦不能苦了孩子。自己吃苦受累不怕,不能让孩子受委屈。这种观念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也随之发酵,电视里某些明星子女穿名牌之风气似乎也在助长这种风气。其实,如果我们观察那些文化世家,他们更推崇的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朴素家风,曾国藩在家庭中就特别提倡勤俭谦劳精神,反对奢侈懒惰。他传递给子女的不是金钱富贵,而是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文化大师梁启超九个子女全都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他在家庭教育里也特别强调要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亲情和爱心。

  应该说,家长给孩子“过度”花钱反映的是当前社会一种不成熟的消费观、教育观,其背后是社会发展“软”“硬”不均衡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但是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的成长还需要时间的积淀。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家长只会“用钱砸”,其实有很大的危害。家长总是用钱解决孩子的问题,那么孩子未来也就只会用钱解决问题。物欲的膨胀不能与精神同步成长,给孩子往往带来的是悲剧,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

  爱不是简单的满足、顺从,而是陪伴、引领、支持、放手,给予孩子温暖,让孩子感受到安全、体贴、依靠和鼓励,与孩子一同成长,这样的爱才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

  孩子需要陪伴,而且需要高质量的陪伴。很多家长表面上在陪着孩子,但心思却在别处,他们只是看着孩子不出安全问题。要知道,孩子在面对这个万千世界时,有多少问题希望得到解答,有多少奇思妙想需要交流,千万不要忽略这方面的需求,这是孩子在汲取文化营养,是孩子精神成长拔节的关键期,这时候家长的介入至关重要。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坐下来跟孩子一起探讨,耐心倾听孩子的见解,向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接纳他(她)们的困惑与烦恼,帮助他(她)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给予他(她)正确的解读和指引。家长还可以陪伴孩子一起读书、旅行,增长孩子的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用文化滋养替代金钱富养。这样的陪伴可以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是给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是最纯粹、最真诚的爱。

  家长朋友们,一定别用金钱“推开”孩子,别让陪伴成为孩子的“奢侈品”!(文/孙勇 北京市顺义区教育宣传中心) 

  责任编辑:张佳睿  实习生:白瑶

亲子关系成长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