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伯奇:语文教育应“语”和“文”并重

赵伯奇:语文教育应“语”和“文”并重
2018年11月27日 16:12 新浪教育

  11月27日下午,由新浪教育联合优学教育主办的新浪2018教育盛典暨大语文峰会于北京盛大开幕。本次峰会以“三新形势下的大语文变革之道”为主题,汇聚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学者、行业领域资深从业者及精英教师代表等多位嘉宾,现场解读政策、资本及互联网之于语文及行业发展的“融”与“变”,共同呈现一场大语文领域的年度饕餮盛宴。

  在大语文峰会上,立思辰大语文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总裁赵伯奇出席并发表了主题为《大语文的大智慧》的演讲。

立思辰大语文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总裁:赵伯奇立思辰大语文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总裁:赵伯奇

  在现场,赵伯奇先生分享了自己做大语文的初衷,他表示大多数人对语文的理解,还处于比较浅薄的阶段,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他希望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甚至更早就喜欢语文、热爱语文。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是《孟子·万章下》中一句经典语录。在演讲中,赵伯奇先生引用了这句话给大家进行了一场现场语文教学,勾起了大家对大语文的兴趣。通过“知人论世”、“三度纠缠”、“文海锚桩”这三个词,他向大家解释了大语文的核心概念。

  赵伯奇先生认为,语文教育不只有语言教育,语言之外,还有文的教育。大语文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学生对信息整合、分析的能力,对事对人的同情心、同理心以及对美的欣赏和感受能力。

赵伯奇:大语文的大智慧赵伯奇:大语文的大智慧

  以下为嘉宾演讲实录精选:

  感谢大家!

  今天这个标题是“大语文的大智慧”,说实话实在是不敢当,没有那么大的智慧,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语文这个事情的理解和我们这十年八年以来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想法。

  我毕业于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中文系,学的是文学语文专业,毕业时对于我来说未来发展方向很明显能看得到几条路,后来选择了教育培训往语文教育方向发展,跟我自己本身专业相当对口,是现在找到一个对口专业、对口工作也是不容易的。我第一次来到大语文团队开始做大语文这个事情时,分享一下当时最简单的想法。

  大家回去问一下自己的孩子,你觉得最喜欢哪门学科呢?可能有的孩子说:我最喜欢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但相信更多会喜欢体育、美术、音乐课,能说到最喜欢语文课的,可能不到1/10。大家可能对语文的第一感觉就是我不喜欢,也没意思,这是我大学毕业之前在思考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当时课外培训机构都在做什么?基本上当时都是奥数炒的比较火热时,十年前大家都在努力奔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逻辑,语文课学习的人并不多。大多数对语文的理解还停留在:语文有什么可学的,都是中国人,都会讲中国话,为什么学语文呢。但是真正阅读过经典吗,真正有文化方面的思维逻辑吗?其实可能很少,更多的是也不喜欢语文。所以我们就开始想到一个办法,希望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甚至更早就喜欢语文、热爱语文,我们也给语文一个更新的阐释,可能不仅仅是语言,因为很多人会把语文变成一种语言,其实语文除了语言之外,还有文,文包含特别广泛,文学、文化、文史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文的一部分,而这是我们最早来思考语文事情的本源。

  文的教育。文学、文史、文化方方面面都应该加入语文课堂之内。

  后天教育。朱主任说我们应该着眼于十年八年后的孩子到底会怎么样,我们要面向不是他现在考试考了多少分,今天又多答对了一道题,而是这个人全面素养、能力提升,以及他对未来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这就是刚开始倡导的后天教育,就是教的孩子不是今天的,不是明天的,是后天的。

  下山教育。我们最开始就是学的最经典、最优秀、最好的作品,从山上往下走,慢慢轻松了,而不是一开始就先学比较粗浅二三流,慢慢往上走,会越来越累。

  学好语文课最关键因素是这是有意思的课,让孩子们喜欢的课,他们坐在这里听10分钟,就觉得真有意思、真好玩,我也有兴趣去了解一下,多认识、多了解一下,这就是我们成功的开始。如果大家一上来坐在那里就是没意思、不想学,摇头晃脑开始开小差,我们设计再好的体系、再好的内容,都非常难,所以有意思本质是非常重要的事。有意思通过什么展现?我们用讲故事,想做好一个有意思的课,第一是先讲好每一个小故事,这样能真正让孩子们先走进这个地方。这是我们刚开始设计这个语文课程和做语文这个事情的第一个理解。

  然后就开始寻找这样的体系,搭出了一个文学史框架,并且找到了两位非常重要的老师,第一位叫孟子,孟子云趋“知人论事”,知道他的书、诗学得都很好,连这个人都不了解,跟他都不是朋友,怎么去亲近他,怎么去亲近他的作品,怎么去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美呢。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课程是知人论事,并且能与古人交朋友的。第二位叫司马迁,司马迁写史记,开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写作手法,叫记传体。今天写故事是按人物记传故事来编,今天讲一个人,从这个人的出生到如何长大,如何写出这样的作品,如何叙事,这样一个流程能把人的生平活生生展现在大家面前,真正让大家感受到他就在你面前,是你的朋友。所以其实司马迁和孟子的想法很像,而两个加在一起就是我们最早的大语文的两位导师。

  大语文部分有三个核心理念:知人论事、三度纠缠、问还锚桩。

  知人论事。

  刚才介绍了,就是要跟古人交朋友,整个课程体系逻辑的方法,经常会先讲一个作品,讲首诗,孩子怎么样掌握的非常好呢?今天你背一遍,然后默写,满分,你就是语文学的很优秀的。他真的了解这个故事背后的含义吗,真的知道这个文学作品的美和情感在哪吗?很难。问十个孩子,至少八个不知道。今天讲这个作品可能不能先从字词讲起,先从这个时代背景开始讲起。今天讲的第一个故事叫做靖康之难,北宋灭亡。北宋灭亡时,这个故事可以讲得非常有意思,跟陆游有什么关系,北宋灭亡时陆游2岁,他在这样的年纪国破家亡,这对他的人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以至于后来他的人生脉络思想都能贯穿在这个历史背景之下。在座的同学都生活在最好的21世纪,都是改革开放中最最辉煌的时候,大家都没有体会过什么叫做国破家亡,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感觉。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时要走近他,跟陆游交朋友,如果我身处乱世,是什么样的感觉。走进到那个地方,才能感受到杜甫说“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需要家人好好活着的消息,跟古人发生共情,真正走进他,是我们平常语文教学中比较缺失的。所以从历史背景到作者生平经历,从作者生平经历中就能看出时代脉络和作者在什么样背景下写的。

  李白20多岁漫游五岳的地方生了病,非常思念家乡,所以写下了《静夜思》,写完了以后到了湖北,结了婚、生了孩子,还是想出去闯荡,结果他又去了长安城找机会,可是到了长安城一年没有机会,也没有人推荐,他又回来了,回来路上很郁闷,于是写下了《行路难》《蜀道难》,每条路都很难走,为什么?是他的人生道路很难走,做官道路很难走,才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这是一个高中难度的课文,绝对不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但如果跟他讲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其实并没有很难理解。

  李白回来了,到了湖北,碰到了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孟浩然离开了黄鹤楼,李白作为他的粉丝,要去送一送,孟浩然就留下了非常著名的送别诗,但是大家很难体会什么叫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在那边看着,看着孟浩然的小船一点一点消失在尽头时,就能感受到李白跟孟浩然的感情是至深的。站在那边看着他,慢慢走了,这种感情就带进去了。如果在他的生平经历中研读他的作品,感受字词背后的含义,这是大语文这个知情应该给孩子们带来的。

  三度纠缠。

  文学没有国界,不仅仅讲到中国方面,除了中国还有外国的,除了古代还有现在的,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是一个套路。古代的和现代的纠缠在一起,国内的和国外的纠缠在一起,素养的和提分的也是纠缠在一起的。古代人的生活方式,经常用古代的方式去讲,很难体会这种感觉,如果把古代的和现代结合起来,会发现非常有意思。如,苏轼就是一个吃货,大家一听都很震惊,是吗,怎么了,老师怎么这么说?确实是,按照我们的定义来说,苏轼动不动就各种文章写各种吃,如“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被贬官时,还创作一些名菜,比如羊蝎子,一千年后,到处都开着羊蝎子火锅,看到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这是苏轼曾经吃过的,感觉就是我跟苏轼在一起。

  比如孔子,经常以为孔子是一个儒生,是一个学者,坐在那边一脸白白净净的样子,其实并不是,孔子是一个大力气,都说孔子长得高,虎背熊腰,力气大,他爸爸还是有名的大力气,这些故事的正确性不一定,但是你能感受到这个故事能给他带来的震撼以及大概能感受到孔子是很亲近的人,离他并不远。

  国内和国外相结合,经常讲到的作品更多是国内的文学作品,国外在小学阶段很难涉及到,但是国外也有一些很优秀的作品和很优秀的文人,也有一些开放性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些精神的思想。海明威出生1899年,老舍出生1899年,那一年中国、美国、日本都诞生了伟大的诺贝尔文学奖级的作品,虽然很可惜,老舍并没有获奖,但至少是这个级别、这个水平的作家。通过这样的比较去看,突然发现国外的东西离我们并不遥远,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一个时代的,汤显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雨果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还写过“今天有两个强盗入侵的圆明园”,用时代的视角看待世界文学和语文,而并不是说我们就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狭隘地看待我们这些简单的东西。中国有很多精髓、精华值得吸取,也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东西。

  素养与提分相结合。上大语文课能提分吗?非常难回答,你说能提分,就要问这道阅读理解题应该怎么做,老师出题思路是什么,这个作文在这里为什么扣了2分,这本身就是非常应试的东西,我们一开始想做语文这个事情时就不想搞成一个应试指导的东西,如果要应试的话,合适的是刷题,这不是后天教育。如果我们想做后天教育就应该是素养类的课程,素养跟提分真的没关系吗?大家看看现在中高考改革的试卷,实际上素养和提分紧密相关,2017、2018年北京高考语文卷,可以看到和我们小时候考的完全不一样,考试都改了,而我们学习方法没有改。第一题就是阅读题,第二题也是阅读题,第三、第四题还是阅读题,无非选择之类的古诗词全部涵盖在阅读之下,而大量的阅读和古今中外的各种经典的渗入,文学文化东西的渗入,多学科的渗入,在现在语文考试之中都很明显能看到印记了,而我们还在学语文,其实并不是,语文应该是更大的概念。上了大学就说文史哲不分家,实际上小学阶段就应该告诉大家文史哲不分家。

  这样一套课程能把这些看似不关联的点全部结合在一起。

  文海锚桩。

  我们要弄一个体系、一个框架、一个容器,弄什么容器?最简单的办法是把文学史的内容拿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体系和和框架,有文学、有历史,都涵盖在里面,古今中外名家作品,以及法国、英国等国外名家作品,全部都集合起来,给孩子们一片语文森林。六年学完后脑中形成文学史脉络,了解各国文化,鉴赏名篇,背诵经典,阅读名著,创作精彩文章。

  我们因此做了一个体系,一二年级讲国学蒙学、儿童文学导读、绘本写作,三到六年级是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新派作文。让大家能够在听故事、听历史作品之中真正把语文学到最佳的位置,能让他感受到语文最美好的地方。

  我们对语文的想法和我们自己的初心“五个梦想”。

  最早的时候,我们就想设计一套有趣的课程,这是真正让孩子们能喜欢的,要作出一个有效的体系,除了能激发兴趣以外,还能做到帮助大家提高成绩,能提高大家表达能力,让大家真的站在台上展现自己的文学才华、展现自己的魅力,更好学会文字的表达、语言的表达,这是有效的体系。我们能把这个东西从北京开始做,做到全国去,拓到全国各个地方,能让每个孩子享受到这样的语文课,延伸到校内,课外培训机构永远都是在校内学习的一个补充,而在学校以外我们做好最有益的补充,最后希望我们的语文课能走向世界,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我们中国人的足迹,很多华人非常需要我们这样的语文教育,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语文课能走上世界,我们也在海外开拓一些地方进行教育实验,真的让中国文化立于世界民族文化的强林之中。

  总结:希望我们自己做的这个事情能举起大语文的火炬,撒下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火种。

  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圈妈课堂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