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下午,由新浪教育联合优学教育主办的新浪2018教育盛典-大语文峰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峰会作为教育盛典三大平行峰会之一,以“三新”形势下的大语文变革之道为主题,汇聚国内权威教育专家学者、行业领域资深从业者及精英教师代表等多位知名嘉宾,呈现了一场大语文领域的年度饕餮盛宴。
在大语文峰会现场,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特级教师何杰老师出席并发表了主题为《科学与人文: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双翼》的演讲。
在峰会主题演讲中,他表示语文学科是两方面,既有人文性,又有科学性。语文的内容是人文的,但不要忘记语文作为一个课程,应该是科学的,是要有课程的目标,要有课程内容,要有实施的方式。
何杰老师认为,人文是告诉我们该干什么,科学是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在新的大语文时代,科学和人文需要两翼齐飞,没有人文的科学是冷漠的,就像基因变异,是人类的灾难,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人文,这个人文也是虚空的。
以下为演讲实录:
何杰:感谢主持人,感谢各位嘉宾!刚才听到了大语文这个说法,其实这个说法由来已久。在我上师范时就讲过,最早应该是邢台八中的张先生提出来的大语文的概念,那个时候的说法是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今天把大语文提出来,刚才各位演讲嘉宾们的演讲让我非常感动,感受到大家对语文的热爱,感受到语文光明的未来。
但今天我想说一点冷思考,大家可能刚才更多谈的是语文的人文部分,更多谈的是“我觉得应该这样”。但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其实我更想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该如何这样?”
很多老师都提到了语文学科现在在非常尴尬的一个境地,尴尬到什么程度?就像刚才充满魅力的赵老师所说的,学生对语文课极其不重视。其实我觉得学生不重视语文课不是文学本身的问题,有一部分教师的问题,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学习的获得感上远远不够。刚才看到很多机构在做语文,我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小学居多,初中少,高中几乎没有。
这与中国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是一样的,搞得最热闹的是小学,其次是初中,高中基本不敢改。为什么?不要说高考如何,干得不好,成绩下来,这个事没法交代,小学这事好办,反正折腾,考试是多少年之后的事情,谁都可以作出一番姿态,我做得多么成功,写出一堆文章、作出一堆课题,到了高中以后发现字不会写,话说不顺,什么都没有,实际上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可是如果我们教学改革不经历中考和高考的考验的话,我们是不能够被大家接受的。
所以,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即现在的语文学习确确实实面临一个困境,刚才大家讲了半天人文性,因为我是语文老师,肯定很支持它,但是可能现在更大的问题在于科学意识的淡漠。我们都在高扬着人文的旗帜,但是科学精神在衰落,名词术语遍地,但是基本语文是什么,语文课该怎么上,学生如何提升语文成绩,如何提升语文能力,在这一点上就语焉不详了。
搞语文的都是文人,都有对自己学业的自信,所以“我以为”横行,但为什么甚少。都在说我要做这个事,但是这个事情真的是学生需要的吗?这个事情真的就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有帮助吗?比如整本书阅读,话说得有道理,但是学生不读。如果连滚带爬的读,成绩还上不去,是没有办法向社会交代。所以美好愿景固然感人,但实际操作是不利的。
由此不得不想一个问题,其实语文学科是两方面,既有人文性,又有科学性。语文的内容是人文的,但不要忘记语文作为一个课程,应该是科学的,是要有课程的目标,要有课程内容,要有实施的方式。
学生经常问我一个问题:“老师,语文怎么提升?”估计语文老师除了说“多读多写”之外,说不出别的来了。或许可以把唐诗宋词换成今天的话跟学生说一说,或者讲故事,但是学生在这里是不是真的有获得感呢?语文老师经常讲这个文章好啊,好在哪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跟没说的一样,老师说朗读极其好,讲《陈情表》,背的热泪盈眶,老师说这个课还用讲吗?学生说:不用讲了。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找中央戏剧学院的老师读一遍就可以了,所以语文还有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是我们要发展的东西。言语经验既要意会,更要言传。
具体来说,语文双翼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人文性:属于个性。
真挚的情感,独特的体验,极其赋予个性化的表达,这些是必然的。但是作为一门课,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30、40、50名学生,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有那么精准的个体的表达,这里要区分三个概念:语文学习概念、语文课程学习概念和语文课堂学习概念。这是要有科学的。所以我们要研究语言的规律,语言如何运作,研究学生认知的规律,他是如何理解的,以及他是如何表达的。
刚才王达老师对《如梦令》做了一个精妙的解说,这是给小学同学讲的,如果给中学同学、高中同学讲,是不是可以再进一步去讲,这两首《如梦令》哪一首更好一些,更好的道理在哪里?第一首《如梦令》就是把生活中的情趣用拍照方式记录下来,第二首把生活当中一点点意念留下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就是告诉学生这是为什么,规律不同在哪里,一个是沉醉中,兴尽里,这个则是酒后以清醒,再想昨日的悲伤,因为这样,才去问她的侍女。如果我上课的话,就会问学生,她到底问了什么?事实上我们的学生问了什么,未见得明白,却道海棠依旧,这是她的回答。诗歌大量空白点就是需要我们去填充,而这里有语言规律,有认知规律,有表达规律。一个“却”字告诉我们,你说的不对,于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个文字美的背后,怎么能够跟学生的认知体验相结合。我对我的亲人的思念非常重,而我周围的这个人并不理解我的思念,这种思念就会更加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面就是去研究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让学生结合他的认知体验去理解这篇文章。
幼儿园的老师给学生唱歌,“郎啊,咱们俩是一条心”,学生就会理解是大灰狼。我们的教师有没有读透文本,理解学生的认知体验呢?如果是,你就一定不是一个百度型老师。
我们的教学要科学性,从人文角度来讲,大家的认识视角不同,个体经验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语言经验不同,言语运用不同,都是非常个性的,但在课堂上我们要讨论共性的东西,首先情感认识是共通的,词语的含义是共许的,大家都是在遵守一个共同遵守的言语规则,在这个基础上有着共在的现在交流语境,然后形成一个共识的立场,这就是我们语文的科学性。有了语文的科学性,告诉学生这样去理解文本,这样去写作,这样去理解语文,学生的能力就会增长。所以语文素养离不开科学的轨道。
为什么一定要有教师资格证?因为我们教师既要懂学科,同时要有专业,我们和大学者相比,我们学科上不能输于他们,但是同大学者相比,我们更要多一个教育的专业性。吃透教材是学科要做的事情,吃透学生是教师的专业性所在,如果我们吃透了教材和学生,用一种科学的办法去引导学生,相信我们的语文就会有提升。
科学性,尤其到了中学,在座各位都是以培训机构为主,培训机构有一个很重要的考验,就是市场考验。小学生市场是可以的,只要你帮着他哄哄孩子,他是愿意接受的,但是到了中学,就必须到了这里就要把分数提升,我们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这跟体制内教师和体制外培训机构的教师其实是做一件事情,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有真正的获得感。首先,合宜的学科知识,就是语文课到底该教什么,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是为中学、小学教材写的,拿它来做中小学教材一定是有相应的语文知识;同时要有科学的训练,现在都在讲素养,都在反对应试,“训练”这个词不太被说了,但实际上一个人的能力没有训练是不可以的,关键是科学的训练;然后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学生如何思考这个问题,他想不明白的原因在哪里,这里有很深的认知规律,有很多头脑的认知需要我们去思考的,所以理解他的认知过程,然后我们试图去描述素养的成长规律。
教师像一个医生,当一个病人走到医生面前,问“这个病该怎么治”的时候?这个医生不能唱高调,锻炼身体、注意饮食,这话是养生学家的话,同样学生在问老师,“我的语文该如何提升?”如果仅仅告诉他“中国文学是有魅力的,中国文化是好的,你不爱它就不是中国人。”这一点,是不能说服学生的,只有告诉他该如何学,怎么学,怎么读懂,这样才能够真正佩服我们。
所以,人文是告诉我们该干什么,科学是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在新的大语文时代,科学和人文需要两翼齐飞,没有人文的科学是冷漠的,就像最近基因编辑,是人类的灾难,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人文,这个人文也是虚空的。
特别希望大语文时代让语文真的大起来,除了内容大,更重要的是规律要掌握透彻,。所以祝大语文时代,祝新浪教育、优学教育以及各培训机构越办越好,科学、人文,两翼齐飞。
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