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融”与“变”之大语文发展之道

圆桌论坛:“融”与“变”之大语文发展之道
2018年11月27日 20:14 新浪教育

  11月27日下午,由新浪教育联合优学教育主办的新浪2018教育盛典-大语文峰会在北京举办。本次峰会以“三新”形势下的大语文变革之道为主题,汇聚国内权威教育专家学者、行业领域资深从业者及精英教师代表等多位知名嘉宾,共同呈现了一场大语文领域的年度饕餮盛宴。

现场图片现场图片

  峰会特设圆桌论坛环节,由华夏桃李资本合伙人郭西凡先生主持,学而思大语文负责人李林女士、新东方大语文产品负责人王菁菁女士、高思教育大语文产品负责人赵维女士、卓越教育大语文联合创始人赵卫平先生、龙之门大语文CEO张越先生共同参与,就“融”与“变”大语文发展之道的主题展开了讨论。

主持人 华夏桃李资本合伙人郭西凡先生主持人 华夏桃李资本合伙人郭西凡先生

  面对资本领域的“语文热”,语文机构产品优势有哪些?

  各行业机构大语文项目负责人纷分别讲述了自身机构产品的优势:龙之门大语文CEO张越先生表示需秉承人文精神,坚持教学规律的原则;卓越教育大语文联合创始人赵卫平则表示卓越大语文明确定位,坚守素养核心,实现产品个性化和差异化,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品体系和教学体系;高思教育大语文产品负责人赵维女士表示高思教育大语文进行过多次产品迭代,通过团队丰富经验,分析了解用户需求而坚持走到今天。

龙之门大语文CEO张越先生龙之门大语文CEO张越先生
高思教育大语文产品负责人赵维女士高思教育大语文产品负责人赵维女士

  教育与科技该如何结合,双师模式未来有哪些布局?

  学而思大语文负责人李林女士表示,学而思大语文“双师课堂”通过叠加交互的技术,让“双师课堂”变得隔屏如见面,互动方式更丰富。新东方大语文产品负责人王菁菁女士则认为科技是手段,好的教学内容、好的教学质量才是核心。新东方的双师课堂仍处于公益普及阶段,对于教育与科技融合的探索更多是关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及借助教育的力量,将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放进去。

学而思大语文负责人李林女士学而思大语文负责人李林女士

  语文领域师资供给短缺的问题如何解决?

  学而思大语文负责人李林女士分享了三种解决方案:第一是在语文教师的选聘上不局限于中文系;第二是在老师的选择上实现“少而精”百里挑一,第三则是需要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语文老师培训体系;新东方大语文产品负责人王菁菁女士在选师招聘上提出了与学而思略有不同的建议,她提出大语文的教师招聘有一定学科指向性,需不断进行教学监测及现场反馈,才能有效保证教学效率。

新东方大语文产品负责人王菁菁女士新东方大语文产品负责人王菁菁女士

  在资本领域中,语文是否会变成比其他科目更大的赛道?

  龙之门大语文CEO张越先生表示若语文能突破传统概念,并满足家长们提升孩子塑造人文素养的需求,则大语文市场和规模将是不可限量的。卓越教育大语文联合创始人赵卫平先生则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他从国家政策、家长认知、用户需求及产品定位四个角度阐述了自己观点。他认为虽然国家语文教育形势利好,市场前景扩大,但大语文需靠时间打磨,三线以下城市家长的认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培养。

卓越教育大语文联合创始人赵卫平先生卓越教育大语文联合创始人赵卫平先生

  以下为圆桌论坛实录:

  支持人:从投资的角度,今年语文也是一个投资人非常关注的领域,尤其是一些早期的投资,大家都开始进入到这个行业,这是VC在关注的。从另外一个角度,以新东方、好未来、高思为代表的教育巨头,也开始自己纷纷加码语文这个赛道。今天特别有幸请来国内几家全学科类非常头部的机构,有请:

  学而思大语文负责人-李林;

  新东方大语文产品负责人-王菁菁;

  高思教育大语文产品负责人-赵维;

  卓越教育大语文联合创始人-赵卫平;

  龙之门大语文CEO-张越;

  语文从资本角度今年是一个非常热的领域,大家非常关注,公立校也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记得今年年初在关注新高考改革时,认为语文有一个新的在整个高考环节当中要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公立校纷纷加大投入。另外是教育培训机构也在这个领域做了非常多的布局。在这个现状下,各位老师所在机构在语文领域有哪些突出特点,有哪些核心优势?

  张越:说到龙之门大语文母公司北京四中网校,很多人会说到机构和公立校,其实有很大的差别,包括很多做教育的专家和做培训人士之间有很大差异的,但是在这些企业里,可能北京四中网校是最接近于传统学校的一个培训机构。龙之门大语文开始做这个课程时,首先坚持一点,本身是秉承四中人文精神,北京四中在语文和人文素养上有很深的功底,所以希望把这件事情能传承下去,这是做这门课的一个发心。

  做这个课时,我们想得很简单,要坚持两点:第一,坚持教学的规律,这些公立校老师几十年坚持下来的规律有很多值得吸取和借鉴、发扬的地方。第二,学生有学习的规律,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的话,小学生在这个群体里能够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很多专家都提到这一点,就是所谓学习的科学性,这个内容是否适合孩子学,孩子学到以后落脚点在哪里,什么是孩子们能够烙下的,这是非常关键的。只要坚持这两点,在教学规律上就能够抓到有迹可循的东西,把这些东西和四中建校一百多年的理念结合在一起,我们推出这个产品。

  赵卫平:卓越大语文有三个比较突出的方面:第一,明确定位,坚定初心。卓越大语文于2014年落地之初,核心理念是“乐经典、慧人生”,希望帮助同学们在乐学经典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人生智慧,这是我们的一个发心,这五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这个初心,坚定不移在走。卓越教育有卓越语文和卓越大语文两个语文类产品,在我们卓越教育内部,两个语文类产品的定位很清晰,卓越语文偏同步,着眼快速提升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卓越大语文偏素养,着眼学生长远和终身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宽广的视野、独立的思想、笃行的力量,不为应试而生,但绝不畏惧应试。卓越大语文就是这样一款以素养为核心的产品。第二,目前大语文市场的同质化非常严重,如何能够走出自己的个性化,是我们的追求。所以我们在2016年就完成了自主研发的1-9年级一体化的产品设计。现在同行当中,1-6年级产品为多,在这些产品当中模块堆接方式比较相似,而卓越大语文是一体化设计,小学阶段1-6年级,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化博览、文言研读,着重强调的是“知人论事”,广泛涉猎经典名著,了解作家的生平及所处时代背景,初步了解作家的主要作品,主要目的是为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做好知识储备。初中阶段7-9年级,我们通过对经典作品进行归类与梳理,分为五个模块,分别是:诗赋,词曲、散文、小说、文化,这五个模块着重强调的就是“批文入情”,披,是分析、分类、分辨、剖析的意思,帮助学生深入剖析经典名著,注重思辨、探究、批判、质疑等思维品质的培养。相对整个市面来说,我们骄傲的是1-9年级整个产品体系一体化设计,而且目前产品设计已经开始向下延伸到3岁,向上延伸到18岁。第三,我们一直在不断打磨、迭代、优化自己的产品体系和教学体系,以更优质的产品和教学质量赢得家长和学生的信赖。

  赵维:高思在大语文方面起步比较早,2009年,高思就推出了大语文课程体系。从2009年到现在,一路走来,快十年时间,这十年当中我们对大语文做了非常多次的升级迭代,到现在有四次大的升级迭代和无数次小的改进。参与做升级迭代的教研员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这些人都是来自北京的经验非常丰富的一线优秀老师,带大语文班经验都在五年以上,这些老师非常了解每一个阶段孩子和家长需要什么,什么样的课程产品才真正能够为他们创造价值。在这样的坚持之下,我们一路走到今天。

  2015年,高思的大语文开始借助高思的课程合作平台“爱学习平台”推向全国,三年多时间,大语文从北京走向了二三线、五六线城市,甚至通过我们自己的双师,已经走到了四川山区的乡村小学里。所以,对于大语文在全国各线城市如何落地,我们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每一年下来会有20多万人次的学生在使用我们的大语文课程。我们非常开心看到通过大家一起的努力,能够把语文这样一个非常美好的事物播撒到每一个孩子和家庭心目当中,让大家能够认为语文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一个学科而已。跟大家分享一个有意思的小场景,高思的课堂一直非常欢迎家长陪听,而大语文课可以说是其中陪听率最高的。大家可以猜一下为什么家长想陪听呢?对于数学来说,家长觉得不听的话,孩子万一不懂,回家辅导不了。语文课则是因为大家真的都特别喜欢听。我作为大语文老师,在我的班上遇到不少这样的场景,有一次快上课了,一位家长接通了电话,放桌子上,我当时想善意提醒一下上课了,不能打电话。结果她说:我们觉得大语文班特别好,特别值,我们家是一人报班,全家听课,今天正好孩子爸爸有事来不了,他在电话那头听。听到这里时,我真是又开心,又要假装淡定地继续上课。大语文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够在播撒美好种子事情当中尽一份力的话,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

  王菁菁:下午论坛里的老师们不约而同谈到语文学科有一个很大的背景,就是难以量化,包括现在中高考改革、国家政策导向,大家越来越重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培育。在这样大背景下,新东方最大的优势在于从做语文学科那一天起,定位非常清晰,始终坚持做公立学校的有益补充。具体展开来讲,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紧扣时代主题,做文化复兴。部编版教材落地之后,对于语文教学进一步提出要凸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要求。新东方根据这个要求在大语文课程体系里专门设置了比较成体系的国学课程,相对于以往碎片化的文学史、文学常识的灌输,我们更加注重、更加关心孩子是否凝在大语文课堂上受到熏陶,更加关注以原汁原味的经典文本或经典内容为载体,带领孩子追根溯源,让他真正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对于源远流长华夏文化的一种热爱,建立一种有内而外的文化自信。

  第二,始终保持跟公立学校比较密切的联系。在新东方的概念里,大语文的“大”是由无限到有限的过程,但凡跟语文沾边的东西我们都应该拿来让孩子学习,实际上大大加重了孩子的学业负担,在内容甄选上会聘请最权威的小学语文专家把关,在内容选择上坚守着一节课有一得就可以了。

  第三,在大语文师资培养上有一个区别于读写课程的选拔标准也好,后期培养历程也好,都不一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先让老师遵循螺旋上升的学习历程,然后由老师去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也符合螺旋上升的教学规律。总而言之,不会盲目跟风,也不会制造恐慌,不会因为大语文的热度太大,就去做一些违背教育本质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事情。

  李林:学而思是大语文赛道里的后进生,学而思数学做得非常好,包括英语现在也做得非常好。我们做语文,尤其大语文方面,可以吸收做其他学科的优秀经验。学而思在所有学科底层产品设计里都融入了自身的教育理念: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塑造品格。我们大语文最核心的底层逻辑里,第一步就是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在产品设计里,包括整个教法中,首先考虑的是孩子上课会不会爱上这一堂语文课,不管是取材还是授课方法,在整个教法研究当中让孩子有沉浸式的体验,让他觉得语文学起来很有意思。

  语文本身也可以进行能力培养能力。我们把所有知识点标签打成五个能力标签:积累、阅读、表达、思辨、写作。今天我们教的是写作哪一个级别的哪一层,整个课程框架内在都有进阶的。

  学而思自身就有“互联网+科技”的基因,这也我们跟其他大语文不同的地方,我们更期待用“在线”和“双师”模式去推广大语文。其实这个领域里优秀的老师非常少,每一个老师可能对于同一堂课的理解都不一样,所以为了让优秀的老师做乘法,我们希望更多引入互联网的技术。例如,学而思会在“双师课堂”和“在线直播”上发力,不管在线小班、小组课,还是在线大班、双师大班模式上都会有积极的探索。学而思希望将资源通过更多模式下沉到更多的地方,不管是全世界、全中国,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大语文课程。

  主持人:有两个感触:第一,语文老师果然厉害,聊起东西来侃侃而谈,逻辑清晰,给我压力很大。第二,我外甥女四年级,在北京读小学,让我选一选哪家机构产品好,我听了之后各有特色,还得让他自己去做选择。

  李林老师提到双师,市新东方、好未来、高思等,都在用双师,用一些新的技术去解决教学的问题,尤其是解决师资供给的问题,请在座几位嘉宾讲一讲自己在教育科技的结合,包括双师的结合上有哪些探索,未来有哪些布局?

  李林:学而思大语文的“双师”模式,今年暑假已经在全国八个城市实践了,不管是从续费,还是退费,都取得了不错的结果。这背后衍生出家长对于优质师资的渴望,“双师”其实是天然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模式。语文的学习跟英语稍微不太一样,对于互动的要求没有像英语那么高频,英语如果1分钟都没让孩子张嘴,这可能是一堂比较失败的英语课。但语文课如果听的津津有味,听得特别开心,只需要偶尔和老师互动一下。语文天生是一个听大于互动的课程。“双师”相当于隔屏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互动性,对于语文来讲还好,不会特别降低听课的体验。同时学而思“双师课堂”还在不断叠加交互的技术,低龄段孩子需要更多的交互,比如答题器和Pad的互动,现场辅导老师组织课堂的互动等等,包括孩子作业上屏,包括课前课后线上测试作业等,互动化、游戏化,让“双师课堂”变得越来越有意思,隔屏如见面,这是可以用技术来解决的问题。

  王菁菁:新东方对于科技与教育的探索持续很长时间,新东方在推向市场之前要做非常长时间的测试和内测,我们对于教育与科技融合的探索更多是关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及借助教育的力量,如何把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放进去。新东方其实对教育与科技的融合非常重视。但与此同时,又认为不管线上还是线下的模式,最终目标都是保证学习体验以及学习效果。落到语文学科上,我们跟学而思走在比较前面的双师课堂相比,我们做的都是公益性、普及性的,比如语文学科里,我们会做线上的天天练和微语文,这两款是公众号里非常基础的语文学习资料的共享,就是没有入门门槛的,只要愿意,提供一个登陆方式就可以享受到学习资源,不管在几线城市,跟公立学校的语文教育同步更新,会给到孩子更多时间,让他利用这些先进的工具去巩固和消化在课堂里所没有巩固和完全掌握的知识。

  对于我们自己在读的部分学员而言,会研发自己内测的掌上泡泡APP,打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场景,学生课堂上学习完了,可以通过这个APP对当天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巩固,除了巩固之外还有延伸,这些都不是强制性的,都是自发的,我们会打造一个学习的闭环,为每一个学员提供一些辅助他自主学习的工具,但至于他是否使用,可能会依个人情况而言。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科技是手段,好的教学内容、好的教学质量才是核心。

  主持人:学而思、新东方每年要招大量的老师,如何解决师资供给问题,编程和语文这两个赛道是今年非常热的,语文领域师资供给问题,两家机构怎么考虑的?

  李林:第一,我一直认为好的老师是选出来的,也就是说要解决师资供给的问题,可选的池子一定要足够大。大家觉得好的语文老师是不是一定在中文系里?我认为不一定。可能有一些优秀的老师是历史系的,我们有一个双师名师是复旦历史系的,也就是说在选择范围我们要扩大边界。大学读的是理科专业能不能教好语文?我认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积累和他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甚至大学的积累息息相关的。绝对不是上了大学,学了中文系才能教好语文。基于此,选聘范围一定要扩大,扩大到其他的人文学科。

  第二,学而思选拔很严格,基本可以达到百里挑一,希望优秀教师能做乘法,培养更多更优质的老师,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模式来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

  第三,学而思马上会发布教师进修体系,探索对于一个新教师可,新入职第一年、第三年、第五年,不同阶段应该给他提供什么课程,让他在早期能够上手备课,上我们自己课程。在中长期来讲,要减少他的流失率,让他有幸福感,需要让他的知识能够持续性迭代和更新。为此,包括把老师们再送进高等学府深造。

  我们前一阵子刚刚发布了和北大中文系的合作,接下来还会和北师大等一些院校进行合作,我们认为这件事情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应该如何培养一个老师从0到1,从1到10的过程?建一个有效科学的语文老师培训体系是我们第三个解决方案。

  王菁菁:新东方教师选聘跟学而思略有一点不同,他们会无限扩大招聘范围,但是在新东方教师招聘,尤其是大语文的教师招聘有一定学科指向性,会有具体专业的要求,我们理念是没有办法确保所有优秀的人都选到我的篮子里来,因为这个市场这么大,机构这么多,但是要确保选到我篮子里的人一定是优秀的。这是我们选人阶段。

  关于人才的留存,新东方有非常科学完善的教师成长管理体系,有一个专门设置的部门——集团教学管理部,教学管理部有非常明确的教师招聘培训流程,以及非常严格的考评和淘汰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管理部还要完成对全国教师功底的测评,以及对全国所有大语文课堂上老师的教学质量的监控。视讯中心做什么?接触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包括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课程的研究,新东方非常舍得投资这个研究,每年都会输送大量老师到海内外去学习这些最前沿的理念、资讯。视讯中心还要负责阶段性参与到一线实际教学监测过程当中去,要确保内部评价是客观的、真实的,外部的评价是有效的,在测评结果基础上会确定哪些人是合格的,哪些人需要淘汰,接下来从T0-T6级别中,应该接受哪个级别的培训,都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和指标。

  主持人:要有一套完善的语文标准,通过教研、实践,再加上现场的反馈,不断迭代自己的产品,打磨自己的产品,培训自己的老师,提高教学效率。

  今年语文真的非常热,我也想请几位嘉宾客观说一说,到底语文这个赛道会不会比数学、英语是更大的赛道、更大的学科?

  张越:语文之前一直有这样的观点,说做不过英语、数学。其实问题还是出在语文自身上,现在看大语文能不能做得起来,主要看大语文到底能否真的做大。我们对“大”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在龙之门大语文来看,如果语文课程或大语文课程不能在学生能力上有明显提升,在人文素养上有明显提升的话,本身价值可能跟十年前、二十年前的语文课并没有本质区别,依然是碰到一个好老师就教出一个好学生,碰到一个差老师就教出一窝差学生,没有本质区别,这样的话跟工业化的英语、数学学科培训相比很难有突破机会。

  从我们观点来看,目前大家对大语文的观点基本集中在两点:首先能够突破传统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应该能够触及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从学生能力来讲,如果能够比较清晰地定义出在这样一个培训体制里到底能让学生落地到哪些能力上?如在西方很多学科体系里,西方很多国家教育体系里,逻辑思维能力是在母语中解决的,而不是等到数学来完成这个工作。

  演绎法和归纳法到了中学数学很晚阶段才引入,如果到那个时候才具备演绎和归纳能力的话,实际上整个能力是非常落后了,而母语之前在这方面的培养是比较弱的。如果大语文能够在能力提升上作出一些明确的指向性的事情,并且能够让家长看到这些成果的话,大语文是有突破机会的。

  我们一直在提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到底如何培养?我们的观点是人文素养首先要形成人文价值的认同,如果一个孩子都不认同你所讲的东西,这件事情有什么价值呢。我们经常说要讲李清照、李白这些人,但是记得特别清楚的是,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序言里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学生需要知道武则天这个人?需要知道她的那些八卦吗,需要知道她那些权力斗争的故事吗,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价值,对学生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在他未来生活历程中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个问题如果语文老师或教育工作者不能解决的话,你的很多教育最终是失效的。现在能记住多少首诗呢?我们能记住多少首名家名篇呢?也许很多东西记不住,但是能说学的这些东西是无效的吗?不是的。

  从人文素养角度来看,首先要解决价值认同的问题,能否让我们的孩子在他适合的年龄接触到适合的内容,并且对其形成真正的价值认同,进而塑造他的人文素养,进而形成人格,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件事情。其实家长是非常理智和客观的,现在的家长和聪明,他们应该有这样的判断能力,知道自己的孩子真正的在能力和素养上得到提升了,而这种提升非常宝贵,也是非常值钱的。大语文如果真的能够达到大家所宣称的大语文的话,实际上它的市场和规模是不可限量的。

  赵卫平:我持谨慎乐观态度。卓越教育集团有两个语文类的产品,一个是卓越语文,一个是卓越大语文。随着政策的利好,这两个语文类产品的体量在卓越教育集团的营收占比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这是非常好的趋势。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利好,相信这是一个风口,但是大家也不要太冲动了,风口上猪可以飞起来,但风过了,摔死的还是猪。我的谨慎乐观从四个方面来看:

  第一,国家政策利好。未来十年、二十年,这是非常好的大势,顺势而为,语文的市场一定会比原来的市场大,语文市场分同步提分语文(传统语文)和大语文,这两个赛道其实合并来说,体量会越做越大。

  二。家长的认知维度。家长越来越认知到语文的重要性,同时,家长也清楚,从长远来说,大语文对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提升语文成绩也肯定有帮助,只是这个效果的显现,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他们等不及厚积薄发,他们变现的欲望比在座所有人都强烈,家长首先关注的是能不能快速提升成绩,这个任务不是由大语文来承担的,大语文的产品主要着眼于长远,因为人文的滋养和熏陶,需要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大语文一定是靠慢慢的打磨的,所以家长的认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教育。

  三。用户的需求。就我们对用户的分析来看,大多数家长的第一需求是快速提升语文成绩;学有余力的家长孩子,以及一些有远见的家长特别是高知家长,知道大语文对孩子的终生发展、人才成长、修身立人都非常有帮助,所以才报读卓越大语文。这也决定了大语文的用户相对来说偏小众。

  第四,产品的定位。大语文的产品有很多课外延展的内容,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只适合在语文方面学有余力的孩子,因此目标客户的数量比较少。大语文只是语文品类当中一个非常细分的纯粹素养类的产品,从这个定位来说,我们要有危机感,要活好,就需要同行一起来让这个市场风生水起,我们才有可能获得跟英语、数学一样的体量。

  所以我持谨慎乐观态度。谢谢!

  赵维:我们也会稍微谨慎一些,高思有两块语文的产品,一块是大语文,另外一块是读写,目前读写体量是大语文的很多倍。我们也在思考,其实大语文和读写并没有切到市场当中所有的家长。有非常多的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不太会觉得孩子语文成绩真的差到不行,非得上一个提分的班,所以很多家长处于不痛不痒的状态。这时候家长的认知就非常重要,这一点是需要时间慢慢去教育市场、去引导家长的一个点。

  目前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很多家长已经开始觉醒了,孩子不仅仅要提分,更多想要培养孩子的素养,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但是三线城市往下的家长目前还不太有这样的观念。我们自己往三线城市推大语文的过程当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阻碍,这些方面需要政策,也需要所有同行们一起努力,去引导家长改变对语文学习的认知,去向家长传递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需要一些时间,但是相信之后大语文市场可以做得越来越大。

  主持人:聊了教研,聊了双师技术、师资供给,每一个培训机构最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招生,给三四线家长推广时,认知受限。各位嘉宾自己机构做语文市场时,在招生端遇到了哪些问题,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办法?

  李林:我特别想回答一下上一个问题,对于卓越老师的观点非常认同,但同时也有一些新的想法。我认为大语文是一个大品类,这个品类下又衍生出来很多分支。比如分级阅读、讲故事产品、人文研学产品等等。

  我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创业时代》,里面讲了两款产品,一款产品是talkbox,就是一款聊天的产品,但最后打败它的其实就是微信的前身,微信是不是一款聊天产品?我认为微信是一款聊天产品,但绝不仅仅是一款聊天产品。当微信做得越来越大时,它最后提出来的口号叫做“连接一切”,我认为大语文做到最后应该是连接语文所有的点,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理解的大语文叫做教文史,但是大语文是否可以教写作?当然可以。跟着名著学怎么样写作,跟着老舍学写作,就变成大语文了。基于此,我认为所有的点,包括现在非常火的分级阅读,含有数字类体验型的语文中文演讲与口才项目也是大语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点,包括凯书听故事这样的产品也是大语文。如果要把大语文用这一个品类去连接所有的点,未来大语文可以做的非常大,甚至有可能超过数学,这是极有可能的。我觉得数学课连接的点比较少,语文可连接的点太多了。

  有一本书叫《跟着中国的城市去学古诗》,比如去杭州,杭州当地跟古诗产品的联系太多了,有太多可以做的大语文的点了。基于此,大语文未来的体量非常大。

  赵卫平:我可以表示异议吗?我是这么来看的,如果把大语文看成一个流行词,我认为这是对大语文的一种误解。我想知道的是,传闻北京市教委已经发文,只要产品中有语文这个词,就有可能存在超纲的问题。那么,未来大语文何去何从,已经是摆在各家机构面前的一个问题。高考的数理化当中都考数学文化、物理文化、化学文化,其中都是出的文言文。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泛泛而论,把所有的语文都叫大语文,把所有的培训都叫大语文,那么,这个培训体量最大的一定是“大语文”。但是,大语文这个概念不是一个流行词,借此机会我们应该向一位专家致敬。大语文的创始人是河北邢台八中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他在1982年提出了大语文教育,并且进行了为期10年的教育改革实验。他所提倡的“大语文教育”概括而言,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这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就是大语文的内涵。无论是叫大语文、小语文或泛语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区别于学校同步语文课程之外的大语文,这才是我的定义。如果让我们来定义的话,我们是这么定义大语文的。

  李林:我刚才提的这个概念跟卓越这位老师并不冲突,我是类比成一个流行词,就是一个品类,里面可延伸的点,比如张孝纯先生的一体两翼中的一翼——让语文学习走进生活,研学就是一个语文走进生活的点。在课本里学习的古诗词,如果走进生活去体验,去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可能又不一样。今年暑假有一堂课讲了一次故宫,很有意思。当孩子真的去了故宫以后,会把故宫建筑拍下来,跟老师说:这就是暑假里一堂课跟我们分享的故宫里屋檐上的雕刻。当他们分享出来时,我们感受到孩子真正能从课堂上走向生活,去感悟原来语文课堂上跟他分享过的美感和他对于生活的一些感悟。包括暑假我们有孩子去了重庆奉节,李白曾经在那个地方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他当时就吟诵起了这首诗,老师跟他分享过李白为什么在这样的场景会写这样的诗,他被流放之后,突然被赦免,他得知可以返回去了,当时那种心情非常轻快。我们孩子站在那个场景下,理解原来课堂上学的这些东西,自己身临其境去感受生活中的语文给我带来的美感和自己的鉴赏能力,以及他对于这个作品再一次理解,这也是大语文非常重要的一个外延,就是课堂里走向课外的外延。

  主持人:谢谢各位老师,今天讨论环节到此结束。

双师教学语文
圈妈课堂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