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到底有多可怕 成长和成人比学业有成更重要

“巨婴”到底有多可怕 成长和成人比学业有成更重要
2018年12月07日 06:39 现代教育报

  ■话题

  最近热播电视剧的一个片段,戳中很多人的泪点。儿子三十岁要结婚自立门户,竟然要和父母断绝关系,指责父母在自己求职升职路上,没有起到任何帮助;哭诉单位很多不如自己的人,靠着他们的父母平步青云。最终父亲老泪纵横地道歉:“对不起,爸爸没本事。”

  小时觉得“孩子不懂得,长大了就好了”,等到孩子长大了,却对父母的付出视而不见,对父母无限挑剔和过度索取。很多家长吐露,孩子步入青春期后,对父母各种找别扭,看不惯,还嫌弃父母收入低职位不高。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中国父母,恨不得为孩子付出全部,为何得不到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如何做才能让孩子学会尊重和感恩?

  ■心理解析

  爱的序位 不可错位

  特邀观察员:侯文君(心理咨询师)当一个孩子成为家里最有权利和地位的人,就会被养育得无法无天,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更不懂得是非对错。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的地位越高,父母的地位就越低,教育孩子时就越困难,这和家庭中“爱的序位”有关。

  “爱的序位”是维护家庭成员健康发展以及家庭关系互动和谐的操控动力,主要核心是指:在家庭中,夫妻关系较之作为父母的身份有优先权,父母较之子女有优先权,新的家庭关系较之旧的家庭关系有优先权。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律,就会发生“爱的错位”。

  把孩子置于父母之上,就是典型的“爱的错位”。

  所以,爱不意味着对孩子过度的给予,不要把孩子捧上家里第一的位置,而是要教会他“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家庭“爱的序列”里,孩子永远不能超越父母。父母需要教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懂得体贴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在心灵深处给予父母爱和尊重。

  ■专家支招

  从小引导孩子 提升责任感

  特邀观察员:王学东(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师,北京市教科院班主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几何时,社会上出现了这种奇怪的现象:一些年龄上已成年的人在心理上却滞留在婴儿水平,无论是面对工作、家庭还是社会都表现出任性自私、缺乏责任感。

  出现这种“巨婴”现象,家长难辞其咎。许多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只在物质上、时间上全身心的付出,把“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内涵狭窄化,陪吃、陪玩,却没有陪伴孩子成长,殊不知在陪伴的过程中关注责任感、道德感、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才是真正的陪伴。这种缺失成长教育的陪伴恰恰是对孩子成长的“弱化”和“矮化”,一个责任感、道德感、价值观、世界观“弱化”“矮化”的人不就是“巨婴”吗?

  父母如果希望孩子长大以后是一个有担当、知感恩的人,首先要做到:尊敬长辈、友善待人、尽职工作、提升责任感。因为身教重于言传。

  请从牙牙学语时,就教会孩子们对周围的人适时表达“请”“谢谢”“对不起”“打扰了”……这些语言不是简单的礼貌用语,它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尊重,是心与心的温暖;在家庭中,从点滴小事做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日常起居尊重长辈;上学后,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尊重同伴,尊重老师,让孩子懂得“排座位中有规则、分食物中有尊重、学知识中有智慧”,这样细致入微的引导,才能使孩子的责任感、道德感得以提升。

  成长和成人 比学业有成更重要

  特邀观察员:董丽燕(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北京丰台教科院高级教师)很多家长混淆了“学业有成”和“成人”的关系。以为孩子获得了好成绩就是在可喜地成长。

  孩子早晨醒不来?那妈妈就准时当闹钟!

  懂事的孩子看着父母辛苦要帮忙做饭、洗碗?千万不要!“你只要专心致志学习就好!”

  孩子想和父母坐在沙发上闲聊一会?“别耽误写作业,赶紧去学习!”

  以为孩子上了名牌大学,就自然“成人”了。殊不知孩子的情感、品质、能力是需要通过实践“习得”的,这就是儿童教育心理学家杜威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的“做中学”的原理。所以,很多家长“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的良好愿望往往会落空。

  事无巨细由父母代劳,剥夺了他自我管理的能力;当他黑着脸你却陪着笑脸时,你也丧失了长辈的威信;和孩子没有时间闲聊交流情感,长此以往,就磨灭了他与你交流沟通的欲望,也阻止了他沟通、表达情感能力的形成。导致他到了三十多岁仍然需要你叫他起床,他不觉得也不习惯为家庭付出。

  爱孩子,是一门艺术。首要的应该着眼于“成长”和“成人”,而不仅仅是“成绩”和“学业”。人不是只需要学习学科知识,还需要学习责任、爱、感恩、回报,学会交流沟通、合作、宽容、礼让,学会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这样的人格才会完整,才有能力创造幸福、享受幸福。

  改变爱的方式 给孩子付出的机会

  特邀观察员:刘秀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为什么付出爱的父母会受到嫌弃?那一定是付出的爱有了问题。

  如果爱没有被受者体会到被爱,那爱就是有问题的。所以,当孩子因为没有感受到是在被爱,感受不到父母的付出,爱就没有发挥作用。

  要让爱被孩子体会到,父母可能需要改变爱的方式。

  首先,给予的爱是孩子需要的,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父母对孩子爱的方式往往是物质的或体力的付出,比如在电视剧中,体现出的对于孩子的爱就是给孩子做饭,照顾孩子的生活,但对于孩子的精神需求显然没有关注到,这也就为孩子们成年后的“不孝”埋下了种子。

  其次,换位是让孩子体会爱的一种方式。如果每天都是父母给孩子准备好了早餐,而孩子从来没有参与此方面的家务,他们并不能体会到此中的辛苦,因而也就意识不到父母长年累月做这件事是怎样的付出。所以,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和家务劳动能力时,要让孩子有做事的机会,孩子才能够体会付出的辛苦,才会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再次,父母要与孩子交流自己的感受。父母要告诉孩子自己的需求、想法,让孩子意识到父母也是血肉之身,也希望早晨多睡会儿,也想吃美味的食品,也想穿美丽的衣服,也会累,也会有情绪的起伏,这样孩子才会有为父母做事情的机会,才有付出爱的机会。总而言之,想不被孩子嫌弃,父母要学会爱自己,孩子要学会爱别人。

  ■相关链接

  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留给孩子的家庭作业——“感恩记录”

  李丽亚:(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教师)其实,孩子们非常善良可爱,可能就是由于父母伟大又不图回报的爱,忽略了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引导。

  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有这样一个主题内容——“感知恩情回报爱”,是对学生进行家庭道德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课程结束了,考虑到教育要落到实处并长久,我给孩子们留了一项“特殊作业”——记录家长恩情。记录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家人为我做的事和我的感受。

  这项感恩记录没有告知家长,但是一周后,我陆续接到了来自孩子和家长的反馈。有的孩子说,他第一次知道,原来妈妈天不亮就得起床给他装水做饭,早起是件多么痛苦的事啊!可妈妈每天都是这样。还有的孩子说,为了陪伴他,爸爸等他睡觉后才开始自己的工作,经常加班到深夜。

  我也通过这次感恩教育深受启发,父母子女之间的沟通很重要。虽然父母对孩子不求回报,但由于他们受年龄所限,有些事情看不到、感受不深是正常的,父母要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告诉孩子,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体会、共情,既达到了感恩教育的目的,也能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文/本报记者 王小艾 整理

巨婴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