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稳健,思维很快,说话条理清晰,75岁的李金初校长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如此。

  深知网络时代互联网对于教育的巨大作用,为深入了解曾去谷歌总部参观过,并阅读过多本与互联网相关的书,就是这位老校长,曾经带领一所普通学校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并获得巨大成功。

  2007年,年近70的李金初就任民办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董事长、校长,在此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人生的大部分时光献给教育,投入改革,李金初说他所选择坚守的根本力量来源于他不同寻常的求学生活。

  【新浪专访:对话北京建华实验学校校长李金初】

  【相关阅读:新浪对话李金初校长访谈实录】

  李金初出生在一个偏僻而穷困的湘西山村中,刻在他童年记忆中的多半是动乱和苦难。因为家境贫困、局势混乱,李金初六年的小学生活辗转四个学校才得以完成。

  1954年的夏天,15岁的李金初即将初中毕业。因为没有足够的盘缠,全年级160多名同学只能徒步去参加考试。186里的路程,计划三天走到。李金初作为一行同伴中年龄最小者之一,穿的布草鞋在第二天就已经磨坏了脚。到达终点时,他的双脚已经磨出了血泡,左脚肿的没有办法穿鞋,只有把脚跷到另一只凳子上才能伏身书写。以这样一种神奇的姿态李金初完成了升学考试,并如愿考上了理想的高中。而高考对他来说又是一次磨难,步行167里路,高烧不退,腹泻不断,李金初强忍着病痛完成了高考。尽管最拿手的数学失利,他还是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一员,也开启了漫漫教育生涯的第一步。

  对于几十年前的事情李金初记得特别清楚,提到中高考所经历的磨难,李金初引用了罗曼罗兰的名言“苦难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水源”。他说那些曾经走过的弯弯山路时常警示并激励着他:继续向前走,坚持就是胜利。

  1974年至2007年,李金初担任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副校长。在他带领十一学校的33年,对学校的办学体制进行改革,构建了新的育人模式,使十一学校成长为全国著名的高中示范校。2007年李金初告别十一学校,任职建华实验学校董事长、校长,开始了教育改革的一段全新征程。

  李金初始终坚持独立的办学理念,任职第二年,建华学校从十一学校中脱离出来,进入独立发展的阶段。李金初认为一所好学校应具备三大基本特征,即优质性、稳定性和独特性。他将个人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建华学校的特色发展中,建华学校所独创的人生中心教育的理论,即是教育应以人生为中心,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实现美好人生。依据这一理念,在他的倡导下,学校构建了从幼儿园到高中与传统课程全然不同的人生中心教育的课程,学校自主设计、编写课程的文本。此外学校摒弃了传统的以黑板、屏幕为中心的教室。以人为中心来设置教室,使教室成为孩子们学习、交流还有生活的空间。“我希望在这个空间里面,孩子们感到非常幸福”,李金初说。而让他感到最幸福的是孩子们对他的喜爱,校园里常常有孩子跑向并抱住他,跟他问候:“校长爷爷好!”。

  李金初认为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先进的课程之外,还要有优质的教师队伍。“这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能让家长把孩子放心交给学校的保证”,他说道。在李金初眼中,一个好教师不仅要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还要能够自主研发课程,担当教学规律的研究者。因此建华学校对老师的专业水平要求非常高。中学里博士、硕士教师的比例超过60%,小学超过55%,这样的师资队伍在北京的中学里找不到第二所。

  课堂教学质量也是李金初尤为在意的一点。在他任职校长的近5年内共举办了9次教学节,既要求教师全员参与,还会有典型教师提供最优质的课堂教学范例,他还主张在保证课堂的科学性和效率性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八个特征的课堂,即自由、民主、活力、主体、思考、智慧、生长、哲理的课堂。李金初说“我们的学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我们力求每一节课都是最优质的”。

  在李金初的坚持下,建华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不断的发展,引来了众多家长的青睐。2013年小学招生280名,报录比9:1,初中招生200名,报录比18:1。高中在收费的条件下参与统招,录取的最低分数线是505,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面对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李金初认为因民办学校在政府财政支持上的缺失,这对建华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但也因为民办学校在办学、招生、教师上的自主权使得它可以在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之下,来规划和构建自己的教育,从而为家长提供优质、适合的教育,这对建华来说又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李金初笑着表示非常有信心把握这样的机会,相信民办教育的明天会很好,建华的明天也会比今天更好。

(撰写:刘佳睿 制作:于彩虹、张久阳)